在一些大醫院的掛號窗口,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急得團團轉的老年人。原來,一大早來排隊,到窗口卻被告知某某專家已經給網上掛號、手機掛號提前“掛走”了。
信息化社會的“邊緣人”還有殘障人士。例如,有多少網站、手機APP能夠提供“有聲”瀏覽,讓視障人士也能分享信息化帶來的便利?
還有廣大低收入人群也在被邊緣化。
信息化時代,如何才能盡量避免新技術造成的新鴻溝,最大限度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呢?
一方面,應對信息化服務進行精細化的制度設計,針對老齡人群、低收入人群,適當保留人工服務模式;同時還應不斷簡化、完善信息化服務流程,以鼓勵和方便文化層次相對較低人群的使用。另一方面,對處于服務末端的社區服務中心加強信息化建設投入,醫院的網上掛號、火車票的網上秒殺、中小學課件的網上瀏覽和打印,甚至是銀行ATM取款機,都可植入這些“神經末梢”,并配備專門人員現場指導。
此外,政府對有志于開發老年人、視障人士適用產品的互聯網企業,還可以通過稅收杠桿,加大扶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