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央廣新聞有個“保衛鄉愁”系列節目,但凡有時間,我都要收聽一下。節目通過連續關注全國各地的多個村落樣本,使我們得以一窺傳統村落保護的部分面貌。結果令人憂心忡忡,傳統村落保護要么缺資本,要么缺人氣,甚至是兩者都缺,鄉愁難安。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閉幕后,關于施政藍圖中的那句“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給人們留下了至深印象。“鄉愁”兩個字,從此跳出了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詩句,從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情懷,上升到了國家對人文的尊重、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人們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誠如馮驥才先生所言:“村落不是一個人的家園,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保護傳統村落,留住的不是個人的‘鄉愁’,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鄉愁’。”在他看來,“鄉愁”這個字眼之所以牽動著人們的心,引發國人的共鳴,就是因為這些年,很多有價值的傳統村落消失不見了。按我的理解,鄉愁之“鄉”,不必單純地理解為鄉村之“鄉”;同樣,鄉愁的載體,也不僅在于“鄉”之傳統村落,同時在于“城”之傳統建筑。
長假里有幸與朋友一起在寧波的慈城古鎮走了幾天。慈城舊為慈溪縣城,如今還保留著唐代的街巷格局,舉凡書院、藏書樓、藥鋪、廟宇、官宦宅第、陌巷民居,以及科舉考棚、孔廟、縣衙等等,也一應俱全。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然,這正是他們努力“保衛鄉愁”的結果。此前,像全國的其他古鎮一樣,由于歷經歲月的滄桑,傳統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損毀,一些舊時獨家的大宅院里居住著十多戶甚至幾十戶居民。2001年底,寧波市政府決定由江北區、慈城鎮兩級政府和市城投公司,合資成立“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以國有企業投資經營,政府參與協調管理的工作機制,采用保護、改善、改造、保留、更新和整飭等六種方法,逐漸恢復了慈城的原生態風貌。2009年,他們的古縣城保護工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這無疑是一種高度肯定。須知當年共有14個國家的48個項目參評,慈城古建筑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榮譽獎獲得者。慈城獲得的評價是:本項目將古建筑作為可持續的資源加以整修維護,被維護的建筑結構體現了對傳統建筑細部、技術工藝和空間布局的尊重;傳統公共建筑的繼續利用,證明了它們對于地方社區的持續重要性,其他古建筑的商業適應性裝修也證明了它們在現代環境中的功能活力……
慈城探尋的有效保護、開發建設和管理模式,為政府和民眾共同參與古城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同時證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長三角地區,保留古建筑原有的空間布局、建筑形式和提供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之間,完全可以達到相互融合的效果。那么,這就給經濟同樣發達的珠三角以啟迪。雖然廣州從化的廣裕祠也獲得過聯合國的類似獎項,但以我的有限視野,似乎還沒有看到如慈城那樣以建筑群的規模獲得。客觀上,珠三角可能因為高度開發而不再具備相應的前提,但是粵東西北還具備,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可做。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和現代人居需求發生沖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瀕臨消亡。但那些具有價值的村落一定要保護和保留,它們所折射出的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社會生活,比文字記載更生動、更真實。然而,它們又是極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鄉村重視傳統村落、在城市重視傳統建筑的保護。這是國人寄托鄉愁的載體,也是“保衛鄉愁”不可或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