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期間,有關南鑼鼓巷擁堵的報道屢見報刊。4日,《北京晚報》頭版以大半個版面刊發了一幅圖片,題目是《外地客擠滿老胡同》,報道了南鑼鼓巷游客摩肩接踵的擁擠狀況。6日,《北京青年報》以《南鑼胡同人多 警方設點疏導》為題報道,長假期間,在這條700余米的巷子內,人們只能小碎步移動,走了50分鐘才走出去,以致警方在18個路口設點疏導,以保障游客安全。
筆者曾經在南鑼地區居住了25年,深知這一帶是北京最具京味兒的地區之一。就胡同、四合院這些北京符號而言,此處堪稱北京城內最為集中、最具規模、最有典型色彩、且保護最好的地區,沒有之一。南鑼鼓巷這些年聲名鵲起,成為新北京的地標性地區之一,無疑是京城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的結果。游客云集此處,表明了他們的認可和喜愛,無論是符合規劃的文化創意小店,還是曾經被清理過的各色小吃。即使在非長假期間,每逢周末、或是晚間,這里也都是游人如織、門庭若市。
既然受到歡迎,既然承載力已近極限,那么,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生活、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考慮把南鑼的規模適當擴大。往哪里擴大?北鑼鼓巷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北鑼鼓巷在位勢和名稱上,本已與南鑼鼓巷相對應和對稱,且長度相差不多,因而成為鑼鼓巷的一個組成部分。雖不像南鑼鼓巷那樣整齊、典型,但也基本保留了有代表性的棋盤式布局。與南鑼鼓巷貫穿南北,板廠、炒豆、東棉花、北兵馬司以及福祥、蓑衣、雨兒、帽兒等二十余條胡同分布東西的布局相似的是,北鑼鼓巷也貫穿南北,也有分司廳、車輦店以及凈土、紗絡等多條胡同坐落于東西兩側。
近些年,隨著南鑼鼓巷的發展,南北鑼鼓巷之間的鼓樓東大街逐漸成為與南鑼風格相似的商街,建起了如靠譜兒、愣猴、葉店、毒藥、觸摸、芝士青年等一批創意和餐飲小店,也吸引了很多游客特別是青年男女。如果將南鑼鼓巷的風情風貌延伸到北鑼鼓巷,就將與鼓樓東大街共同形成一個相互交叉的十字形商區,使這張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城市名片更加耀眼和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