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蔬菜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國務院近日召開常務會議,提出要在大城市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實增強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
在蔬菜產銷形成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下,大城市為何一定要堅持菜地保有量?不少城市蔬菜種植面積緣何連年下降?新形勢下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菜賤傷農?
過分依賴客菜,非長久計
俞慧明,嘉興市農經局食品辦主任,長期主管該市菜籃子工程。聊起當下長三角各城市對客菜的依賴程度,老俞用一組數據 “說話”:2008年,嘉興全年蔬菜批發成交47.6萬噸,其中來自本地的蔬菜只有8.66萬噸,占總量的18.2%;去年春節期間,本地蔬菜交易數量只占總交易數量的6.8%,而綜合平均價同比上漲156.4%,上市量降幅和成交價漲幅均創歷史紀錄。至2009年,嘉興市區蔬菜基地僅存5682畝,具有產出功能的為4800多畝,全年總產量僅2.4萬噸。他說:“浙江其他兄弟城市,據我所知,比嘉興好的并不多。”
江蘇的情況也類似。南京市農委蔬菜處處長徐文紅介紹,該市常年菜地面積約50萬畝,全年播種面積在150萬畝左右,2009年蔬菜產量267萬噸,自給率約30%。除了常規葉菜如青菜、莧菜、空心菜等品種外,該市所需大部分蔬菜都需從各地調運。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客菜過度依賴,是菜價季節性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俞慧明說,2008年初的雪災,運輸中斷一度導致嘉興市區10多種蔬菜斷貨;今年7月,也是因為全國大范圍的洪澇災害和高溫,導致該市市區15種主要蔬菜的價格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2.7%。他認為,如果嘉興的蔬菜種植面積大一些,蔬菜自給率能夠超過30%或者更高,他們就有把握在最短時間內增加供應,平抑蔬菜價格。
同樣的問題在南京也有凸顯,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導致大量菜地被征用,蔬菜種植面積銳減,直接導致政府的市場調控能力弱化。痛定思痛,南京市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毛久庚說,實施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設蔬菜“蓄水池”時不我待。
堅持菜地保有量,難在何處
徐文紅介紹,南京市針對目前蔬菜供應自給率不足30%的“尷尬”,正在規劃建設50萬畝標準化菜地,具體區域確定在南京繞越公路以外,以避開城市規劃區域。該規劃確定,南京近郊露天菜地以葉菜類為主,設施基地重點發展茄果類蔬菜。
嘉興的規劃更為系統。俞慧明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嘉興市區2009—2013年蔬菜基地建設規劃》,該《規劃》按照2013年吃菜人口155萬、本地蔬菜自給率30%測算,屆時共需蔬菜種植面積1.3624萬畝。“我們把目標定在1.5萬畝,跟目前的不足6000畝相比,大大增加了。”
堅持一定的保有量十分有意義,但也有難度。
上海市農委副主任殷歐分析說,近年來長三角各城市菜地種植面積逐年縮減,城市化固然是主要因素,但種菜比較效益逐年下降,菜農積極性下降這一因素也不容忽視。“綜合成本連年上漲,風調雨順時,蔬菜供應充足,農民賺不到錢;遇上自然災害,產量減少,農民也賺不到錢。面對市場和自然兩大風險,菜農生產積極性不高。”太倉市農委副主任馮瑞興也有同感:發展本地蔬菜種植,最難以調和的矛盾在于風調雨順時面臨低價優質客菜的沖擊。他們一度大量種植常規時令蔬菜品種,但在客菜一擁而入的時候,本地菜農經常是血本無歸。
“近年來,長三角城市在設施菜田建設方面投入不可謂不大,但目前很多地方建設的設施菜田種植蔬菜率低,被用作種植花卉、苗木、育種等高產出品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蔬菜種植面積。”杭州市農辦一位負責人介紹,這種情況在該市不少區縣都表現突出。
勞動力短缺,也是導致當下蔬菜種植面積縮減的因素之一。上海郊縣一位基層農業官員告訴記者,目前當地菜農大多是60到70歲的老人,他們經營的菜地面積占到了蔬菜總種植面積的一半左右。“10年后他們都將無法種菜,這一半的面積如何保證?如果全部請外地農民來種的話,也存在著監管難等諸多問題。”
完善投入機制,避免菜賤傷農
城市化進程導致菜地被大量征用,遠非一日之寒。對此,長三角各城市大多都在執行或者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防止菜地被過度征用。比如浙江省規定,依法征用蔬菜基地和蔬菜后備基地進行建設的單位,應按每畝2萬元標準繳納菜地開發建設資金。并對新菜地建設開發基金實行財政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專項用于新菜地的開發改造。
馮瑞興說:“長三角號稱世界工廠,土地可謂寸土寸金。長期以來,被征用的蔬菜基地真正有多少得到了復建,值得打個問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專家建議應該在相關規劃中明確菜地最低保有量,并與基本農田制度掛鉤,強化相關責任制度。他們認為,“菜籃子工程”是市長負責制,菜地最低保有量也應該實行市長負責制,如果過了紅線,主要領導應該承擔責任。
穩定和增加蔬菜種植面積更應該依賴菜農自身的積極性。嘉興市通過制定蔬菜基地建設規劃,正在探索一整套投入機制,盡量在發展本地蔬菜種植的同時避免菜賤傷農。蔬菜基地建設方面已經明確財政資金投入比例。俞慧明告訴記者:“蔬菜基地建設投入資金較大。根據以往的建設實際,基礎設施部分一般每畝在5000元以上,保護地設施鋼管大棚在1.3萬元左右,連體溫室10多萬元,智能溫室在60萬元以上。我們提出要各級政府制定相關蔬菜基地提升建設財政扶持政策,安排蔬菜基地建設專用資金,根據規劃和年度計劃,有步驟、分年度重點提升和建設。財政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比例,各級補助總額不低于投入總額的50%。”
對于如何應對正常年份和季節時客菜的沖擊,俞慧明認為還是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政府應該拿出財政資金補貼蔬菜保障性基地建設,但不能規定他們該種什么,不該種什么。正常年份,政府應該調動一切手段幫助菜農種植受市場歡迎的高附加值的品種,增加菜農收入。碰上災年,政府則應該發揮調控作用,讓相關基地種植一些指定的品種,以增加供應,平抑菜價。”
在蔬菜種植結構的調整方面,太倉近年來已經闖出了一片天地。馮瑞興介紹,除了精品化戰略,該市還實行差異化戰略——主攻季節性補缺品種。“譬如白菜。外地大白菜一般在5月中下旬集中上市,我們的白菜是早熟品種,專攻4月15日至5月15日這一段時間的上海市場,效果很好!”
對于勞動力短缺,寧波市農經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把菜農變成“蔬菜工人”是一條可供探索的路徑。“主要還是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培訓一批產業工人。”對于“菜賤傷農”,他亦建議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當蔬菜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或者蔬菜積壓,應給菜農發放補貼;或是引入“蔬菜保險”,讓菜農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