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群體性事件是觀察中國社會的窗口,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社會泄憤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近日,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教授做客“陽江周末大講堂”,圍繞“把握突發事件中的社會群體心理”的話題,深入闡釋了群體性事件的特征、成因,并且給出了對策建議。
“全世界都在關心中國的社會穩定,然而近年來,國內特大群體性事件在持續增加。”于建嶸說,誘發因素里既有農民的土地糾紛、林權糾紛,甚至垃圾處理問題,也有市民維權的重頭——房屋拆遷。維權性事件有具體的利益訴求,盡管處于合法性與非法性并存的狀態,對社會穩定的危害卻不及社會泄憤事件。于建嶸對自創的“社會泄憤事件”名詞通過案例進行了闡釋,并將其特征歸納為“無利益訴求、無權威信息傳遞、無規則底線”。
盡管處于矛盾多發期,但目前中國社會總體上處于剛性穩定,于建嶸據此嘗試從構造社會和諧的角度給出對策。他認為,社會和諧的基礎由平等的權利、有權威的司法制度、真正的代議制度、開放的媒體四者構成,表現在具體路徑上,首先要調整社會利益結構,保障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然后對社會糾紛處理體制進行創新,改變目前壓力維穩體制,從而在政治改革和社會建設的框架內實現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