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7 18:19:43
來源:中國網 作者:余明輝
10月20日,鄭州迎來一陣秋雨,夜里的氣溫在15℃上下徘徊。晚上22點30分左右,在中州大道農業路立交橋下、中州大道東風路立交橋下,記者看到了幾十名農民工自帶鋪蓋在橋下過夜,有的只在地上鋪了一張涼席,被子也非常單薄。“我們出來打工要求也不高,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就行。可是,現在城中村拆得差不多了,根本找不到便宜的房子。”來自商丘的劉師傅說,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提供廉價的住宿場所,有個安身之處。 (新華網、映象網10月22日)
秋雨紛紛中,高架橋下,一張涼席,一條薄被,農民工“毅然”過夜。不知道農民工的身體有多冷、有多難受,反正筆者的心底是哇涼哇涼的,好不難受。
曾記得,當2012年鄭州街頭中州大道的高架橋下,農民工劉紅衛在寒冷、饑餓和疾病中死去之時,引發了全社會對城市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民工的巨大關注,質疑地方政府在關注、應對農民工等城市街頭弱勢群體的困難不力。面對洶涌民意,當時鄭州市有關方面給出的答案是,取消街頭露宿點,取而代之的是短期內設置農民工臨時安置點,長期則是為農民工提供有效工作信息,以及有效廉價的可遮風擋雨的租賃住房。甚至河南省民政廳等也下文,要求全省各地民政等部門要對各地夜宿街頭的農民工等人員進行排查,給予必要的關照和安置,防止由于冷凍、饑餓、疾病等露宿、死于街頭事故的再發生;并制定有效計劃,采取必要措施,長遠有效解決農民工冷天露宿家頭等問題。
但可惜的是,兩年時間過去了,不但當年簡陋設置的農民工臨時安置點沒了蹤影,而且在大批城中村改造中,大批農民工更難找到廉價的出租屋,不得不在瑟瑟的秋雨中依舊露宿鄭州街頭高架橋下,也就有力的無聲說明了當年有關方面的表態和要求,在隨后的落實中不說全部不到位,起碼在為農民工提供廉價的棲身場所這方面是不夠有力到位的,不免令人遺憾。
我們常說農民工是城市的建設者和中堅力量,沒有農民工就沒有城市的今天,我們要善待農民工。在城鎮化進一步加快的當下,有關方面也一再表態和要求要為農民工進城落戶、工作、生活、學習等提供方便。但到實際落實中,卻存在著諸多的不盡如人意,甚至認為的漠視、輕視和行動不力,讓國家的美好政策在落實中大打折扣。農民工深秋夜雨中露宿街頭,城市連一個最起碼的可遮風擋雨的廉價睡覺地方都無有效提供,無疑就是對這些表態和安排得不到有效落實的一個集中反面注腳。
今年7月底,國家有關方面發布通知,明確提出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的區別,再一次引發社會對我國加快統籌城鄉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民工等融入城市速度的熱議和渴望。其中一點,就是期望有關方面能夠在促進農工進城、給進城農民工一個合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方面,出臺更多溫馨政策,給出更人性化的具體安排。
一個動作可以照靚一座城市,關注一個群體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同樣可以彰顯一座城市的溫度。秋雨瑟瑟中,寒冬馬上就要來臨,鄭州高架橋下的農民工兄弟們該往何處,就成為一個當務之急。為了實現此前的承諾,為了在促進農民工進城方面有作為,為了體現城市的溫度,更為了進城務工民工有一個真正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鄭州市有關方面,還是趕緊給深秋夜雨中在高架橋下露宿的農民工一個可遮風擋雨的“窩”吧!這是工作職責,也是真走群眾路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