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城鎮化因經濟的飛躍而高速發展,2013年,泉州城鎮常住人口達到514.98萬人,城鎮化率為6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87個百分點。然而,泉州市還面臨著城鎮化空間布局欠合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亟待提升等問題,城鎮化發展必須進入質量與速度并重、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
為此,泉州市近日出臺的《泉州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從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布局形態、強化城鎮化發展產業支撐等多方面謀劃了未來幾年泉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一定時期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
《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泉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5%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泉州市將全面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有序推進就地城市化,對市域內由農村人口轉為城鎮戶口的人員,允許在一定時期內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用地收益權和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允許自主選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或新農合。
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利用制度,加快推進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整合戶籍注冊、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等信息系統。到2017年底,基本建成泉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現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查詢。 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將得到保障。
《規劃》提出,對未能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保障隨遷子女在依法舉辦的民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持居住證的來泉從業人員可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住房保障方面,《規劃》允許農業轉移人口集中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中建設住宅類或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
優化布局 中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根據《規劃》,圍繞“環灣、面灣、向灣”的中心市區發展戰略,泉州市各個區域將根據自身特色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如鯉城區全面推進“三舊”改造和城市更新,著力打造古城新區聯動發展的創新型和諧文化名城;加強南北翼新城協調規劃建設,如泉港區促進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城市功能向園區拓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構建要素匹配、功能齊備、服務完善的“產業—城市”復合體;加快發展城關建設,如德化縣積極推進做強城關統籌城鄉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改革試點,持續推動做大工業、做大城關、做大旅游。未來幾年,泉州城市功能和產業配套將不斷完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一般建制鎮”的城鎮規模體系將不斷優化。
城鎮發展上,引導小城鎮走特色化發展道路,支持具有特色產業、生態魅力、歷史文化積淀的小城鎮,發展成為各具魅力的特色鎮。同時,選擇若干區位條件好、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小城鎮,實施擴權強鎮改革,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把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作為小城鎮改革發展的載體,培育“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