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早發展民族工業帶動城市發展而被稱作“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江蘇南通市,改革開放后,又在江蘇最早確立了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20世紀80年代,民營經濟總量曾位列江蘇省首位。
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在家鄉南通大興實業救國時,就提出了城、鎮、村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觀點:“各堤之內,棲人有屋,待客有堂,種蔬有圃,商有市,行有涂梁……”著眼于“社會的整體改良”。但時代局限,宏愿難遂。
2007年的夏秋之交,當我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所見所聞,不僅為其城市文明建設的和諧氣氛所感染,更為其大氣磅礴的城鄉統籌發展之勢而感到振奮,前人的遺愿如今正變為現實,并以更加宏闊的氣勢,呈現出更多的壯和美來。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激活統籌內在動力
2003年6月,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南通視察工作時,看到當地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狀況,當下提出要求:南通要把民營經濟發展成為全省最發達的民營經濟。
融資難、征地難、引才難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大瓶頸。早在2004年,南通就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立企業信用授信系統,積極創新金融業務;通過協調各方利益關系,依法解決好征地矛盾;通過政策激勵、專項資助等辦法,幫助民營企業吸引高層次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切實解決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三大難”。
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說,南通城鄉收入差距小于全國和全省,高低收入之比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與南通歷來注重打破傳統城鄉經濟、產業分工格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分不開的。南通農民有著經商務工的傳統,這為統籌城鄉經濟產業發展,加速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07年7月17日下午。啟東市德勝鎮李彬村。記者一路步行,轟隆隆的機器聲不絕于耳,村道兩邊廠房林立。村黨總支書記王元南介紹說,全村共有180多家工業戶,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700元,今年可望突破16000元。
“我們現在日子過得比城里人還舒坦呢!”54組村民嚴淼平笑呵呵地說。他家從1987年開始生產小螺絲,現在年產值800萬元左右,和村里許多農民一樣,每年閑暇的時候,他都要帶著家人到外面觀光旅游幾次。79歲的沈亞琴是嚴淼平家年齡最大的工人,她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每天搞幾個小時的小包裝,就當鍛煉身體,還可以賺20塊錢的工資,真是越老日子越好過!”
發展民營經濟拓展了農民創業和就業空間,成為南通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進一步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據統計,2006年,南通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106元,其中一產收入不到20%,工資性收入達57%,成為農民收入的主體。
“目前,全國的縣域工業企業幾乎全部為民營企業,它們是工業反哺農業不可或缺的力量。”南通市市長丁大衛說。目前南通個體工商戶總量列全省第一,民營經濟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達45%,在全部稅收總額中占半壁江山。通州市民營經濟發展連續3年在南通市名列榜首,平均每天誕生18家私營企業和105戶個體工商戶,農村工業化進程日新月異。
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一元社會的形成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記者在南通采訪時觀察到,凡是城鎮化進程較快的地區,其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必然相對活躍。海安縣曲塘鎮劉圩村擁有民營企業146家,今年全村總產值預計將達20個億。村里超市、酒店、醫院、銀行、品牌專賣店等應有盡有,半小時一班的公交車直達縣城。曲塘鎮黨委書記羅正錫說,在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下,到“十一五”期末,全鎮城鎮化率將達50%以上。
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增強統籌行政引力
南通現有自然村落6萬多個,農民住宅大多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缺乏整體規劃,“逐水而居”、“沿路而建”成為建筑的總體風格。
“農民‘一字式’、‘非字式’的居住習慣如不改變,就難以整體接受城市先進理念和生產力的輻射。農民居住要集中,但不應全靠行政推動,要創新模式,讓集中本身充滿吸引力。”南通市委副書記黃利金說。
據介紹,南通市在江蘇省率先通過了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按照“不急于求成、不大拆大建、不呆板雷同、不損害群眾利益”的“四不”要求,全市已將141個鄉鎮原有的3.8萬個散亂農民居住點規劃成2500個,根據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平均每個行政村布設1.3個集居點,并將全部配套相應的公共和基礎設施。
拆遷、補償、選址等問題是許多地區在農民集中居住過程中面臨的普遍難題,但結合統籌城鄉發展的大思路,南通卻將阻力化成了動力,讓農民主動集中、樂于集中。
7月 21日傍晚時分,記者和如皋市磨頭鎮鄧高社區 84歲高齡的程廣英老人聊起了家常。她說,以往蓋房子,一家老小至少要忙上半年,還不如現在的房子來得省錢和漂亮!當記者問及蓋這棟樓房花了多少錢時,老人不假思索地說:“不是蓋的是買的,拆遷補償 21萬元,買房子才花 17萬多,賺大啦!”
如皋市副市長陳冬梅告訴記者,去年 6月,磨頭鎮通過招投標,邀請了具有正規資質的建筑公司和監理公司為 204國道改建拆遷的 129戶農民建起了這個新小區。農民同意并預付少量資金后,政府允許開發商墊資建房并以略高于成本價的價格,將風格一致的現房賣給農民,但每戶平均 2萬元的路、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必須由建筑公司額外配套到位。目前全市已開工的 104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全部采取了這種“招商建區”的辦法,受到農民普遍歡迎。
農民集中居住區不能僅限于農村,向區位優勢強、產業集聚度高的優勢地段靠攏,更能夠激發農民集中居住的熱情,南通市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過程中更多地遵循了這一原則。海安縣園莊村 1670戶農戶已有 1000戶實現了集中居住, 29組村民王子高說,搬進新小區后,家里 4口人到園區上班步行不到 10分鐘,比城里人上班還方便,搬遷農民現在住的可是黃金地段啊!
“縮短農民集中居住區和城區、產業集聚區的空間距離,既方便了農民進廠務工或經商,也避免了因為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而導致‘空心村’的出現,一舉實現了農民、企業和政府的‘三贏’。”南通市委副秘書長陳俊如是說。
統籌城鄉社會進步推動農村全面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關鍵是以城帶鄉,它是包括公共服務、衛生、社會救助等各個層面共同發展的統一體和社會范疇。南通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二者有機結合,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推動了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006年 7月至 11月,啟東市 267個行政村村村建成農村公共服務中心。這猶如一股春風,迅速吹遍了南通的城鄉大地,農村公共服務中心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市各地紛紛拔地而起,覆蓋全市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啟東市北新鎮雙仙村一座建筑面積 350多平方米的公共服務中心里,記者看到了一番熱鬧場景: 10多個農民在圖書室里瀏覽各種書籍;兩個農民正興致勃勃地打著乒乓球;農資超市里,一群農民忙著買化肥、農藥……村黨總支書記徐建新告訴記者,自從有了公共服務中心,村民小病就診、購買農資和日用品、農產品交易、交水電費、電話費、信件郵寄等都不用出村了。
“興建公共服務中心,全市堅持‘不調用村組集體積累、不動用一事一議資金、不新增村級負債”的‘三不’原則,通過市政府以獎代補和動員工商企業共同捐資出力完成。”啟東市委副書記張建飛說,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是政府主導下的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綜合服務平臺。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這是對目前一些地區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垃圾箱、垃圾車、保潔員,這些聽起來似乎只有城市才會有的環保專用工具和人員,如今在南通農村已司空見慣。按照“戶集、組收、村運、鎮中轉、縣處理”的要求,南通市已有近一半的行政村實現了垃圾袋裝化和統一收集、處理。
“村里每天都有專門的保潔員收垃圾,環境好,就跟住在城里一樣,誰也不好意思隨便扔垃圾了!”記者在海門市三廠鎮鎮西村采訪時,村民們紛紛說道。“給農民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這也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陪同采訪的南通市委農工辦主任助理陳建輝說。據統計,近年來,南通各縣、市用于垃圾處理、河道疏浚等村莊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配套的投入每年都在數千萬元,最高超億元。
沒有農民的安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南通市把對農村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愛作為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的民心工程來抓。目前,一項包括真情助困進萬家、愛心助學圓夢、助老愛老夕陽美、愛心助醫送健康、愛心助殘康復等內容的大型志愿公益活動正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全市累計捐贈輪椅車上萬輛,捐贈盲杖 9000根,上半年還對 3000名貧困精神病患者進行了免費治療或體檢。通州市四安鎮去年以來,為 60歲以上老人普遍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年免費集中檢查 4次,并上門進行健康指導。
發展理念的轉變,促進了發展的各種關系的調整,帶來了地區的發展升級。如今的南通市已呈現出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南北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新局面。南通發展速度從 2005年起躍居全省首位并保持至今,今年 GDP有望實現 2000億元,財政收入 3年翻番,地稅增幅居江蘇沿江 8市之首;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利用外資進入全國 10強; GDP總量增幅和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連續 9個季度保持全省首位;污染指數持續下降,成為國家環保總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授予的保護臭氧層示范市;城鄉居民收入連續 3年同步保持兩位數增長, 2006年末城鄉居民收入比為 2.25∶1,在全省最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 3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國前列;兩度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和江蘇省首批社會治安安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