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交通部門宣布,2014年底到期的15條(段)高速公路將繼續收費,主要理由是償還銀行貸款。山東并非首個推遲收費時限的省份。此前,新疆等地也對到期公路采取了延期收費。據悉,目前全國10萬余公里的高速公路中90%以上要收費。專家估算,全國高速公路一年收費在4000億元以上。深圳高速、山東高速、成渝高速等企業的利潤率多在30%以上。這一利潤水平超過金融、房產行業。(12月1日《新京報》)
說到公路超期收費,可以說一把鼻子一把淚,全國被屢屢監督報道多次的超期收費公路,數得上名字都好幾條了。但是時至今日,這些公路依舊在收費,而且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超期繼續收費。
媒體將道理已經剖析過很多遍,收費公路制度的廣泛存在,各個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團。追根溯源會發現:從高速公路建設的投資主體分析,修路的資金,都是省、市、縣及其交投公司或一些社會資本包括少量外資投資的。每一級通過直接資金,或者土地等生產資料方式出資出股,收費的時候,無論政府及其關聯公司還是相關資本都樂此不疲。特別是一些高速公路轉為經營性收費公路后,延期收費似乎順理成章。
對此,相關部門也三令五申了很多次,整頓效果卻不佳。相關部門的一而再再而三容忍,讓治理公路超期、違規收費停留在口頭。不否認,一些企業投資建設高速公路目的就是賺錢,在財政資金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類似投融資運營模式,有效推動了高速公路的建設,可以理解。因此,一定期限內的收費、盈利是可以允許的,但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和收費年限。
相關法規其實也有。近幾年,媒體和交通部門還一再表示將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提出經營性公路收費期限不得超25年,全部由政府投資或社會組織、個人捐建及養護管理的公路不收取車輛通行費。類似規定看似回應了公眾對公路免費的期待,但是目前中國的高等級公路投資建設模式,幾乎很少由政府部門直接全部投資。如此說來,未來那些該收的過路費,其實還會接著收。無非是明確了一點,經營性公路收費期限不得超25年。但這個規定也不過是再次重申而已。
可即便是這樣的規定和重申也無法兌現。譬如京港澳高速(原名京石高速)不就是典型的超期收費,該公路早已還完貸款,盈利也已經很多。要承認,規范和廢除收費公路制度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從那些違規、超期收費公路的治理開始。修訂一部高質量的收費公路條例,嚴格收費公路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法規修訂出臺之前,對于那些超期收費多年,更高層應該拿出決心果斷叫停、零容忍,以顯示治理的決心,為進一步的改革打下良好基礎。否則,治理公路超期收費就永遠是一句空話。
在嚴格收費制度同時,逐步降低公路收費,并公開收費金額及用途,最終實現大部分道路不直接收取過路費。而這,應該有時間表,讓公眾看到希望,也給相關部門和企業以壓力。必須多說一句,高物流費用主要是由收費公路制度造成,畸高的物流費用,不僅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也影響了生產、物流企業的利潤,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不合理的公路收費實際上影響投資環境,長遠看,這對地方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的壞處可能遠大于收益。小則影響地方經濟,大則傷及國民福利和國家綜合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