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城市化》雜志對曇華林歷史街區做專題報道,劉奇志欣然接受記者的專訪。專訪中,他以曇華林歷史街區為例,介紹了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對歷史街區保護的做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闡述了自己對老建筑、對歷史街區的獨到見解。
他認為“老建筑就像家里的老人,老人存在,這個家就是四世同堂,就能知道很多歷史。所以老建筑是很好的財富”。
他寄語城市規劃者要從多維角度去看歷史街區,“因為這是價值問題、認識問題”。
他希望歷史街區的保護能得到廣泛的參與,因為“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城市規劃專業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如果把城市的建筑看成是人的話,我們規劃工作者就是招呼大家合影照像的人。只有大家心朝一處想,眼朝一處看,才能照好大合影”。
規劃“公約”留住城市“古董”
面對城市建設體量攀升,城市建設性破壞隨處可見,一些承載著城市文化歷史記憶的特色歷史街區正在人們的哀嘆聲中逐漸消失。該如何保護這些老街,留住城市之根?面對《城市化》雜志記者的提問,劉奇志說:“就讓我們以曇華林為例來談這個問題吧。”
“2002年,我們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對武昌區做調研。調研到鳳凰山一帶的時候,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就往里面走,結果這一走,發現一條普普通通長僅數千米的曇華林街區,藏匿有這么多的寶貝!于是我們趕快做調查,看看這里都有哪些歷史資源,結果越調查,發現珍貴的歷史資源越多!這里不僅是武漢市歷史文化發展演變中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建筑文化、居住文化、革命文化等的重要代表地段,還集中了數十處百年以上的近代歷史建筑,有老教堂、老醫院、老學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園、老領事館、老城墻……”
對于這一意外發現,劉奇志意識到必須盡快制定保護性規劃才能留住這些城市的“寶貝”。于是他組織局里的相關部門編制規劃。2003年,《武昌區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性規劃》出臺,讓曇華林歷史街區有了第一道保護“防線”。
“我們的城市建設速度太快,曇華林,因為地形凹在這個區域中,才沒被太多人發現,所以保護了下來。”對身處城市中心區的曇華林能夠在快速城市化中“安然無恙”,劉奇志為曇華林感到幸運。
而面對城市化進程中諸多歷史街區的破壞和消失,他不無遺憾地說:“這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就像古董,可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它的破敗,沒有看到它的價值。”在他看來,“城市建設的短平快讓我們看不到這些價值。如果能夠像歐美城市一樣真正地將歷史文化名城、名街打造出來,其體現的價值比建設新的建筑、新的城市要高得多。”他形象地比喻說:“它們就像家里的老人一樣,如果我們只看到他們頭發白了,皺紋多了,行動慢了,沒有看到他們的智慧,就會覺得他們不如年輕人。也許一個老人的一個點子就足以讓年輕人花費很多年才可以擁有。可是,我們現在只看到表,沒有看到質。”
“就曇華林來說,凝聚各界對她的共識,對于保護工作非常重要。”劉奇志說,一方面,我們作為城市規劃工作者對曇華林歷史街區要有認識。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曇華林歷史街區的認識也很重要。在社會的呼吁下,社會各界認識程度的提高,讓我們推進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工作更容易,也為下一步工作做了鋪墊。
“所以,2004 年,在《武昌區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性規劃》的基礎上,為了讓保護性規劃成為公約,我們又編制了《武昌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控制規劃》,武漢市區兩級政府正式啟動曇華林歷史街區搶救保護工作。”
在劉奇志看來,“《規劃》的出臺,無論從政府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對曇華林的保護有了管理和引導的依據。”
保護歷史街區離不開各界參與
在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過程中,劉奇志深感:“歷史街區的保護,光靠幾個人去呼吁,尤其是規劃技術人員去呼吁是不行的,需要各方參與,社會力量最關鍵。”
他介紹說,近年來,武昌區政府在曇華林歷史街區的保護上積極作為,態度鮮明。比如,不斷和曇華林周邊的大學院校加強聯系,提高共識。《武昌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與控制規劃》出臺后,武昌區政府更是從面上將保護工作鋪開來。“這一鋪開來,曇華林就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了。”
“從我們來講,一開始,還只是對曇華林這一條街進行保護工作。但這條街就像一棵樹,要想長大,需要土壤。由于這條街是武昌古城的一個組成部分,結合武漢辛亥革命百年慶典活動,我們把這條街和武昌古城規劃結合起來一起做。”
2008年6月,《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規劃》獲得湖北省委省政府審批通過,相關規劃明確了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范圍、建設理念和發展方向,成為實施曇華林歷史街區改造建設的基本依據。
“通過這項工作的開展,我們發現,當年之所以會有曇華林這條街,就是因為她的周邊有很好的壞境,比如農講所、毛主席故居、中央機構等等。”劉奇志說,“這條街的放大,使得它不是單薄的一條街了,而成為一個歷史的網絡了,這對曇華林歷史街區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曇華林的保護工作中,離不開社會各界廣泛的參與。正是大家的參與,讓我們感到這些‘古董’的價值越來越大,同時也更利于曇華林保護工作的展開。”
他舉例說,比如,最開始我們走進這條街的時候,只覺得這里面的建筑很有味道,后來歷史的、建筑的各方面專家介入進來,發現原來這里的建筑有美國教會的、瑞典教會的、意大利教會的、英國教會的。我們對這個“古董”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另外,居住在曇華林的居民在這12年中對曇華林歷史文化的認識不斷提高,知道該如何利用城市的歷史文化了。”這讓劉奇志倍感欣慰。他說:“12年前我們去調研的時候,當地的居民多是向我們抱怨家里的房子有多破舊。現在,他們和我們談論的往往是如何保護這些老建筑,將老建筑的價值發揮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里的價值,同時可以讓居住在這里的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包括這次《城市化》雜志對曇華林做專題報道,我認為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可以幫助我們擴大宣傳曇華林,讓更多的人關注曇華林。”
他還告訴記者,最近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其它部門組織大學生就曇華林規劃設計方案舉行設計大賽,也是希望讓更多的人關注曇華林,共同參與到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中去。
“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城市規劃者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如果把城市的建筑看成是人的話,我們規劃工作者就是招呼大家合影照像的人。人都各有自己的思想,但合影的時候要大家心朝一處想,眼朝一處看,排列有次序,這樣才能照好大合影。”劉奇志深有感慨地說。
歷史街區是價值問題、認識問題
武漢的歷史建筑隨處可見,曇華林林立的宗教、學校、醫院等眾多近代歷史建筑,青山的蘇式紅磚房,漢陽的老鐵廠,漢口的各國老租界……有人曾問劉奇志為什么要保留那些老房子,劉奇志答道:“這就像家里的老人,老人存在,這個家就是四世同堂,就能知道很多歷史。老人如果走了,這個家所能知道的歷史就縮短了很多。所以這些老房子是很好的財富,你只要把它維修好,它發揮的價值比新建一個建筑要大得多。時代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把前人功績都毀掉的基礎上,這是每個規劃人都要考慮的問題。”
在強調“讓武漢的建筑四世同堂”的同時,作為老一輩的規劃工作者,劉奇志認為“要從多維的角度去認識歷史街區,因為這實際上是價值問題,是認識問題”。他說:“前兩天,我看到一個電影預告叫《星際穿越》。我覺得我們做規劃的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很多時候,我們只在三維空間思考問題,有了歷史,就是四維空間,如果再從各個角度去看問題,就是多維了。社會就是一個多維空間。就曇華林來說,對于居住在這個街區的老人來說,可能從四維空間看曇華林,而對于從外面來曇華林的旅游者來說,可能是五維以上的空間看曇華林,因為這里和他們生活的四維空間不一樣。”
他還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老城區價值會越來越高。“因為我們國家正在步入老齡化,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對于曾經生活過的區域特別留戀。城市中心區往往是老年人生活比較便利的地方,這些地區的文化歷史建筑保護下來,價值會越來越高。”他建議,應該讓那些退休的、身體比較好的老年人到曇華林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做接待員,那樣的話,味道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