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武昌區在機關大會堂舉行全區兩級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報告會,邀請中外專家以“中外歷史文化街區復興策略與思考”曇華林城市化為主題進行座談。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李津逵長期跟蹤曇華林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建設,他認為,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正在走一條與眾不同的復興路徑,武昌區政府的專職機構與基層組織以保護復興曇華林為契機,與轄區內官方和民間各文化藝術機構、與武昌大學城內各高校、與轄區居民開展多層次的互動,開始了有序的城市文化和社會的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復興,使文化業態與原住居民相安共處。他建議,在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的復興過程中,不要只靠政府投資,政府花錢復興歷史文化街區,首先應該開辟一定空間向公眾開放,對其項目進行評估,撬動全社會關注并投資曇華林。
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合作項目歐方在華協調員尼古拉•彼得森教授表示,曇華林是中歐歷史建筑文化與交流的一個十分難得的典型案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好地方。他說:一百多年前曇華林開啟了東西方的合作,今天的曇華林將再次開啟東西方合作。他提出,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不僅僅要保護建筑,還要把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有力手段,為未來發展創造價值。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張幼云表示,寄望各方通過專業整合和提升,摸清曇華林歷史的來龍去脈,將曇華林街區發展納入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合作項目,加大對外交流,努力促進曇華林街區的文化復興。
武昌區委書記王立指出,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的復興,很難有直接照搬照抄的經驗,人應該是落腳點和出發點。充分理解歷史文化街區過去的價值以及對人的影響,在武昌這一有著1800年的歷史文脈中,應注入人們幸福生活、產業、居住環境、社會配套的要素,使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獲得全面發展,而且生活得幸福。
會上,武昌區政府與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簽訂戰略協議。(武昌區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