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回放
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意見》提出,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事件解讀
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濃重的命令經濟色彩,并為之確立了一套完善的具體管理制度,內容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這個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通過“農業戶口”與“城市戶口”的劃分,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筑了一道高墻,城鄉分化的結構從此在我國繁衍下來。改革開放至今,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由此產生的特權、貧富差距、地區差距、身份歧視、就業歧視、邊緣群體、弱勢群體、血汗工廠、農村貧困、同命不同價、打工子弟學校、高考分數線差異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現象,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社會矛盾,成為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最大的羈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退出歷史舞臺,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也將作古,中國社會改革重要一環的戶籍改革大幕再一次拉開。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之一是,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建設和共享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評論認為,作為中國戶籍改革在中央層面的一個頂層設計,《意見》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吸收了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有關戶籍制度探索的成果,如上海的積分落戶制、成都的居民身份證公民信息系統等,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各地戶改經驗的一次全面總結推廣。是按照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改革,表明戶籍制度改革進入國家層面的政策實施階段。
對于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一目標,有專家表示,目前由于城市公共財政跟不上,導致一些城市對外來人口設置的門檻越來越高。而短短6年時間,1億人進城,這本身帶來的公共需求是龐大的。國家層面、中央層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可能相對更為積極、更為到位,而到了地方、到了具體的城市在落實上可能會存在觀望、等待的態度。因此,應該立足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比如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等,在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上,根據實際居住人口,解決中央財政的縱向支付以及城市與地區間的橫向支付問題。不管怎樣,我們仍然要為這一重要改革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