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間,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就“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首都戰略定位”相關話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本屆北京市政協會議上,連玉明委員帶來了18個提案,其中不少涉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課題。連玉明認為,與各城市發展較均衡的長珠三角不同,京津冀地區的腹地卻相對較弱,“龍頭”北京的強大產生了“虹吸效應”,使資源越來越集中,不能實現化配置。縮小北京與周邊相對貧弱地區的差距,應著力解決城鄉協同、城鄉融合與城鄉統籌等問題,使北京的公共資源逐步均衡并向周邊轉移。
“區域有沒有競爭能力,不能只看北京”,連玉明表示,京津冀城市的發展最終要提高區域競爭能力,這需要三地政府加大力度統籌,解決體制機制問題,以市場來最大程度地配置資源。連玉明特別提出,可以利用建設北京新機場的契機,從國家戰略角度建設新區來作為突破口,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設計建設一批國家性的項目,率先承接北京城區部分功能的轉移,以此作為京津冀協同建設“人口均衡型、資源結合型、環境友好型”三型社會的先行示范區。
就目前“北京高校外遷”的關注焦點,在連玉明看來,城市功能的疏解不應有“核心”與“非核心”之分,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資源外遷是首都功能縮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他介紹說,一般一名學生可以帶來六個服務人員的崗位,“有六萬人的學生,一個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小鎮就完全可以活起來了”,工作就業機會能夠促進公共服務的完善,城市功能完善自然會帶來人口的轉移。
連玉明認為,雖然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但目前還面臨著行政區劃壁壘、市場資源配置未能充分發揮、頂層設計缺失的問題,還需要法治的保障。他建議可以在依法治國大綱領下進行創新,比如在三地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制定跨區的制度和法律,以法治政府建設為切入點,立法遵循合作規則,建立國際一流都市圈相適應的法治體系,以此真正推動和引領區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