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改善空氣質量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2015年實施方案,提出今年力爭PM10和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下降6%和3%,比2013年下降15%和13%。
近日,武漢市“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2015年實施方案”出臺,該方案中多項重點舉措劍指揮發性污染物、黃標車、工地揚塵以及餐飲油煙污染。而針對這些污染源,明確將對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進行摸底調查,建立排放源清單,并實施總量管控。年底之前,將淘汰7萬輛黃標車及老舊車輛,積極推廣10000輛新能源汽車。將對工地揚塵開展24小時在線監控,進一步加強對渣土運輸的管理,確保渣土車100%密閉運輸、嚴禁漏撒。對12500戶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場所以及居民家庭的餐飲油煙直排設施實施治理改造等。可以說方案詳實,舉措到位,但對于2015年武漢市的治霾工作來說,開了個好頭。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武漢市改善空氣質量工作領導小組為了改善空氣質量,祭出了一套組合拳,直指各種空氣污染源頭。“2015方案”已經制定,如何抓落實就是關鍵。畢竟“治霾”工作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污染不是一天形成,清除污染也不可能一天完成。方案要成為“治霾”的利器而不是“紙老虎”,筆者認為,需抓實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提高認識。既要加強執法隊伍對完成“治霾”目標任務的認識,主動參與“治霾”工作。同時要加大霧霾危害性和污染來源的宣傳力度,讓公眾都能從自身做起,減少污染物排放。二要加強領導。方案能否落實,關鍵在領導。每個職能部門找準自己的位置。如環保部門抓好揮發性污染物調查摸底、餐飲油煙直排設施實施治理改造工作;交警、運管抓好黃標車淘汰、渣土運輸管理工作;住建部門抓好工地揚塵監督管理等。責任明確,治理也才能見成效,否則,方案再好,也就等于白紙。三要加強監督。這些既定目標能否實現,“治霾”能否取得成效,一方面要加強相關職能部門落實工作情況的日常監督;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分管范圍內污染治理情況的監督,嚴防死灰復燃。
只有多管齊下,“2015方案”才會落實,武漢的2015年“治霾”工作才能取得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