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氣對于公眾健康而言,實際上屬于一種危險而緊急的情況,預警門檻越低,治污措施越嚴,才能給公眾健康以最大保護。
3月30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正式發布施行,除藍色預警啟動條件跟舊版一致,其余三級預警均降低啟動條件,另外,針對紅色、橙色的高預警級別,新增了“提前24小時向社會發布”的規定。
北京于2013年試行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在屢次霧霾天氣中,應急預案對于遏制污染惡化,以及保護公眾健康發揮了很大作用。不過,在實踐中,預案啟動門檻過高也成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去年10月8日至10日,北京連續出現嚴重污染天氣,但重污染紅色預警并未啟動。在空氣污染應急預案一年多的試行時間里,北京從未發布過紅色預警,也從未根據該預警級別啟動過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措施。
空氣污染預警啟動門檻過高,最高級別預警閑置,這樣的污染應急預案顯然不科學。
所以,此次北京有關部門降低了空氣污染預警和應急門檻,無疑是對公眾健康負責的態度。而“提前24小時向社會發布”的規定,也有利于扭轉空氣污染預警的滯后性,讓民眾及時得到提醒。
霧霾天氣對于公眾健康而言,實際上屬于一種危險而緊急的情況,預警門檻越低,治污措施越嚴,才能給公眾健康以最大保護。當然,預警和應急的門檻低了,可能影響到社會正常運轉,例如在紅色預警下,大型露天活動停止,工地工廠停工,由此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這些經濟利益的考量,必須讓位于民眾健康。
把空氣污染預警門檻設低點,這也是國際上普遍的共識。例如2013年,美國猶他州鹽湖城,PM2.5一度高達130,被認定為遭遇嚴重空氣污染,當地政府宣布進入健康緊急狀態。智利首都圣地亞哥有害污染顆粒超過每立方米200微克,市政當局就下令516家工廠停工,30多萬車輛限行。
此次北京空氣污染預警門檻降低,但相對于許多國外發達城市而言,我們的預警門檻依然偏高,對于空氣污染的容忍度,也較為寬松。考慮到我們目前處于空氣污染治理的起步階段,這樣的制度安排也有其合理性,不至于脫離現實。但是隨著空氣污染治理的深入,這樣的門檻還需逐步降低,向國際一流城市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