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長陳建華日前到香港創興銀行調研時,發聲力挺廣州樓市。陳建華稱:“廣州培養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地產商,廣州房價還只是北京、上海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我們的空間,我們有這個信心。廣州經濟總量,今年將超過香港,明年將超過新加坡。”業內人士認為,市長力挺樓市,加上27日中國國土部、住建部聯合發文穩定樓市,這都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3月30日《現代快報》)
陳建華得出的結論未必錯了。確實,廣州與北京、上海比較,原本都是屬于一線城市,既然北京和上海房價能賣這么高,廣州也應該可以賣到這么高,廣州外來人口并不比北京少,廣州工資收入也不比上海低。
雖然,陳建華說的是實話,但是,這種選邊站隊顯然是站錯了隊。假如說,這個分析是出于任志強之流,是出于開發商之流,我們當然無需這樣氣憤。畢竟人家蓋房子就是賺錢的。他們自然想越貴越好。但是,他們的越貴越好,卻是百姓心中的傷痛。而這句話從市長的口里說出來,就咋聽咋不是滋味了。
市長是政府的雇員之一。政府是為誰服務的?政府是為公眾服務的,政府是為公眾服務的,市長當然也應該是無條件的為公眾服務。就房產的事情而言,那就是市長要想盡一切辦法,讓所有市民都能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的前提則是擁有一套剛需的房子。沒有了房子這個根,公眾就猶如沒有根的浮萍。讓所有市民住有所居,是政府,是市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讓市民住有所居,那就只有一個辦法,讓百姓也能買得起房子。讓百姓買得起房子只能是房價的合理回歸。在廣州,房子雖然不是全國最貴的,但是其價格也是可想而知的。就連當地的一些公務員也抱怨買不起房子,豈能用房價的上漲空間擠壓大家的生存空間?。去年的時候,北京法院的院長為公職人員鳴不平,他認為工資很低,很多青年法官買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婦。試問,連百姓羨慕的公職人員都抱怨買不起房子,這房子的價格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呢?
前幾天,住建部、國土局出臺了新的房產政策:對于庫存房,政府可以回購,用于租賃房和保障房。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樓市的穩定,而實際上更像是為了維護房子的價格。這不就是在給樓市走低之下的房產商買單嗎?
我們更在意的是市長的這種房子還有漲價空間的情結。說白了還是錯誤的政績考核造成的。政績考核是到了不看鈔票看來源的時候了。財富的積累要看是健康的發展還是不擇手段的賺錢。
樓市有沒有上漲空間,衡量的一個標準是百姓能不能買得起房子。樓市還有上漲空間,百姓何來生存空間?市長眼里為啥只看到了樓市上漲空間,卻看不到百姓被擠壓的無立足之地的生存空間?
一個個鬼城、空城只是為了上漲空間而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