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官方網站發布新聞,宣布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工作。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媒體和網站紛紛發表了“時隔11年重啟綠色GDP”“此前十余年無進展”等消息。綠色GDP之所以引發媒體的深度關注,是因為綠色GDP是當年橫空出世、同時引發巨大追捧和爭議,然后又突然消失的新聞事件。它的出現、消失和復出,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中國環保制度建設的一段重要進程。(4月2日 新華網)
所謂綠色GDP,其基本內涵是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予以扣除。這樣一種核算方法顯然可以更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真實狀況,也是環保制度建設與生態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探索。據環保部副部長潘岳介紹,綠色GDP研究項目早在2004年已經啟動。時任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是綠色GDP的主要推動者。但是有關方面除了發布過一次正式報告外,沒有對外公布綠色GDP數據。這難免讓綠色GDP的關注者失望。如今,陳吉寧履新環保部長,環保部重提已經中斷九年的綠色GDP研究,再次把綠色GDP擺上桌面討論,值得關注與期待。
中央正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2013年底,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這是中央首次希望通過資源價值量化倒逼生態文明建設,這無疑與綠色GDP對資源環境成本的定價評估是高度一致的。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出臺相關改革方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展生態經濟,就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排除推廣綠色GDP的阻力。毋庸諱言,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處于高資源消耗的粗放水平。為了保持GDP高增長,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資源、惡化生態環境。表面的GDP繁榮局面,不僅沒有實際意義,還可能誤導中央宏觀決策,而不少地方還躺在充滿環境代價的GDP政績上沾沾自喜。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層面看,用綠色GDP逐步代替傳統GDP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發展方向,不可久拖不決。
發展生態經濟、推廣綠色GDP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但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門并不買賬,仍然念念不忘傳統GDP發展觀。對此,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綠色GDP尚處于研究階段,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評價體系,綠色GDP到底怎樣計算還存在爭議。更重要的是,推廣綠色GDP,需要扣除環境消耗分數,GDP增長速度會放緩。在政績評價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拿什么展示政績呢?搞綠色GDP是否會吃虧,也是一個問題。因此,發展生態經濟、計算綠色GDP仍然存在一些制度與觀念上的障礙。
具體說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損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綠色GDP的統計機制目前并不成熟。環境消耗的損失尚難以用數據符號來換算,環境污染的評價有時還需跨越地域管轄的概念。比如,松花江水體污染事件,跨越了吉林與黑龍江兩省。再比如,河流上游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人們生存環境惡化。有關部門可以把環境污染的圖片資料公之于眾,但資源和環境的價值卻難以用具體的數據來衡量。再說,上游惹事,下游受過,還存在責任劃分的問題。
而原有的GDP概念就是一種經濟指標,它不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發展生態經濟、推廣綠色GDP,在扣除環境損失以后,地方GDP難免會縮水。然而,“以GDP論發展”的錯誤發展觀仍然主宰著某些領導的思維。為了積累政績資本,在短時間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發展過程中,他們不惜破壞生態環境,上拉動GDP增長的政績工程,盡管備受公眾詬病,但是當下這種發展觀念仍有相當大的市場。
因此,要發展生態經濟,不僅環保部要重新啟動綠色GDP,政府更要想辦法排除推廣綠色GDP的阻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綠色GDP的評價體系,對跨地域的環境損失與模糊數據如何界定有說法;另一方面,要痛下決心改革政績評價體系,保持對官員考核的連續性與長效性,扣除官員的污染政績,讓他們體會到發展生態經濟的好處,不能讓核算綠色GDP的地方吃虧??傊D變官員的發展理念,推廣綠色GDP,不僅是環保部的態度,也是億萬民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