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這天,幾乎各地都組織了敬老活動,外地的孩子會打個電話問候在家的父母。這一天,或許很多老人都感受到了愛心的溫暖,但節日的歡騰過后,一個必須直面的現實是,中國已經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最為突出的是農村老齡化問題,因為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且調查顯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
很多農村留守老人的居住、生活環境堪憂。子女外出務工,留守老人不僅基本的養老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承受沉重的勞動負擔,還要肩負撫養孫輩的壓力。在農村,你會看見不少老人還在田間烈日下耕作。有的老人則靠賣小菜、打零工、撿廢品勉強生活。一向講究頤養天年的我們,都憧憬晚年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面對這令人心酸的場景,當家庭養老已經不可承受老齡化社會之重,我們是否該做點什么?
是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也不是從未開啟,參保試點工作已經開始,農村老人60歲以后每個月可領55元的退休金,醫療保障范圍也覆蓋到了鄉村,這當然是好的開端,但制度準備不足、老齡保障和服務發展滯后,卻仍然是現實存在的難題。網絡上流傳的一個反映農村老人一天的生活的熱帖,那段據說是寫在養老院墻壁上的文字,為什么會引發許多網民的關注和轉載?因為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孤獨的農村老人的影子在晃動。在農業大國里,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
都說城市應該反哺農村,但在養老問題上城鄉倒置現象卻較為突出,雖說村民耕田與工人做工,在勞動創造財富的根本性質上并沒有差別,但退休后的工人能拿到的養老金至少可以保證基本生活需要,至于事業單位、國企的退休老人,則可以保證生活富足,而像電力等壟斷企業那就另當別論了。這些老人當然都是居住在城市,而農村的老人則面臨空巢、身體狀況差、生活來源單一、缺乏保障等問題。這種差異可能直接導致了我國養老體系的建設更為復雜,從而進展緩慢。
對于社會養老,以及農村養老問題,許多有志之士研究并提出了真知灼見,但如何才能落到實處,讓農村老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幸福感,我想還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制度上的差異,首先從觀念上要對城鄉養老的不平衡狀態給予足夠的重視,要知道,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有專家稱,這種城鄉例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這是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不同的,因此,我國應在政策上給予農村地區相當力度的養老幫扶支持和傾斜照顧,而非忽略甚至遺忘。老齡化更快、老齡人口更多的農村地區,應該是推動整個社會的養老問題順利解決的突破口。既然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步步緊逼,那么抓住了突破口,就可以更為順暢地解決問題。
重陽節作為老人節,帶來的不應是短暫的節日快樂,而應是日后長久的幸福,而為數好幾千萬的農村老人,更期待能陪伴他們到老的不是寂寞和貧困,所以,期待所有人拿出足夠的誠意和力度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尤其是貧困者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