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市委書記孫政才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聽取關于我市推進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情況的匯報,研究部署相關工作。(新聞鏈接)
中國經濟如何保持穩增長?這個問題不僅國人關心,世界也在關注。從經濟學上說,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包括投資、消費與出口,而融合了投資、消費和出口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自然受到各方關注,在國內“一帶一路”成為媒體傳播的高頻詞匯,在國際亦是熱詞。
處在“一帶一路”交匯處的重慶,作為其中重要節點城市,自然要肩負起與其匹配的角色。而從區域梯度縱向發展角度來說,“一帶一路”不啻為重慶深拓內陸開放的最優路徑。
往大處講,“一帶一路”是國家戰略,是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主動作為。“一帶一路”從戰略構想到務實行動,中國有條不紊發起建立亞投行,并設立絲路基金,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積極擁抱,這無疑為重慶“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而從小處說,“一帶一路”之于重慶的開放開發,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重慶要在服務好“一帶一路”國家大局當中尋求差異化發展,走特色創新之路;另一方面,與國際“零距離”后的重慶,發展步調如何在保持戰略定力與緊跟大潮中間找到平衡,則成為一道考驗地方主政者施政智慧的測試。
應該看到,當前全球經濟體增長乏力,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實現7%的中低速增長實屬不易,而這樣的經濟新常態逐漸成為各方共識。內陸唯一直轄市重慶,同樣不能獨善其身,在多重傳導中也著實感受到了這樣的壓力,然而,重慶經濟發展依然實現穩增長,2015年一季度重慶GDP以10.7%增速領跑全國,而這背后與重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提前謀布局謀篇有密切關系。
先是渝新歐鐵路的“鑿空”,向西開放,重慶開辟對歐貿易新通道。早在2011年渝新歐國際鐵路就開通運營,輸出筆電、打印機、終端設備等產品,探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互利共贏,領先后來的蓉(成都)新歐、鄭(鄭州)新歐、漢(武漢)新歐、義(義烏)新歐等好幾個身位。
其次是依托“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向東開放,串起長江經濟帶,搭乘“海上絲綢之路”便車。多年以來,重慶和長江流域各省市在產業發展、科研合作、生態保護、商貿往來、口岸通關等領域展開了全方位合作,夯實了“無縫”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
正是得益于戰略“先見”,重慶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中亮點頻現,其中大手筆垂直整合產業集群,為重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這是被外界點贊與稱道最多的。對這一點,重慶還需繼續發揚光大。
而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當中,內陸開放不只是局限在國內,而是全球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再以改革促開放。“一帶一路”客觀上要求重慶做好深化內陸開放頂層設計,優化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資源配置,把要素成本、產業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打造全球投資洼地和價值高地;而主觀上,重慶的內陸開放高地輻射效應、經濟發展潛能亦要借力“一帶一路”以釋放,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充實發展底氣。
走自己的路,也認真聽聽旁人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重慶要名符其實,還是要如重慶市委書記常說的“低調務實,少說多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