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電子商務正日益挺近農村市場,并試圖轉變農村流通的基本方式。而前不久商務部對外發布的《“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也明確,其第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加強互聯網與農業農村的融合發展。對此,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中國鄉建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李昌平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撰文表示,該給農村電商大躍進運動潑點冷水。
李昌平首先剖析了中國農村存在的最大問題,他認為存在這些問題的內在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內生的金融供給無效,主要是金融和土地產權不匹配;另一個是組織供給無效,主要是支撐村社組織的經濟基礎掏空了,現有的組織成為了一個空殼。數億高度分散的小農,年復一年的從事無序、惡性競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切的問題源于此,問題難以解決也源于此。而此前,農行、信用社、供銷社、保險公司等本應都是為三農服務的機構,甚至還是政府政策性服務三農的機構,最后卻都紛紛逃離農村,其原因就是農村內生的造血和發電功能缺失,所以他們給農村輸血和充電沒有了意義。
那么電商進村,是否有通天的本事?李昌平繼續分析道,如果電商解決不了農村金融供給無效和組織供給無效這兩個難題,農村電商化也只是一場新的大躍進運動。如果電商解決了農村的金融供給和組織供給無效的難題,則另當別論。但到目前為止,“淘寶和京東兩家最大的農村電商巨頭在中歐農商論壇上的報告并沒有打動我”,李昌平說到。因為其內容根本沒有涉及到農村金融供給和組織供給的問題,唯一的新意是有了“互聯網+”。
李昌平認為,內因是決定性的,外因是輔助性的。內置金融村社是內因,電商只是外因。在內因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外因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硬件很重要,軟件更重要。電商是硬件,內置金融村社組織體系是軟件。硬件升級了,軟件不升級,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