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劉濤這樣辭官回鄉的年輕人,實際上代表了“破冰”農村問題的重要方向,即商人、公務員、知識分子等群體“反哺”家鄉,將自己所學投入到農村建設,改變農村面貌。
據報道,近期,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31歲的副縣長劉濤辭官回家務農一事,成了社會熱議話題。劉濤是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22歲通過選調生考試成為張家界市永定區雙溪橋鄉辦公室秘書,23歲進入共青團常德市委,24歲調入共青團湖南省委,31歲已經成為臨澧縣最年輕的副縣長,仕途可謂一帆風順。然而他于半年前毅然辭官回鄉,帶領鄉親種植獼猴桃,尋找致富路。
媒體和公眾對劉濤的辭職緣由展開了各種想象:基層工作多么艱難無奈、官場斗爭擠走年輕人、理想與現實如何沖突……在這種群情發酵當中,劉濤本人的話反而沒有引起太多重視。作為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調研的辭官回鄉者,劉濤真正的擔心在于:“你不能等到退休再去做,不要說30年,再過5年10年農村可能就沒有人了”。此番話,真正警醒人們的是農村空心化問題亟須得到重視和解決。
數據表明,中國城市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農村正面臨巨大變革,農村社會內部各方面,無論是其生產生活與經濟模式,還是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無論是宗法禮制與村落治理,還是民族民俗與宗教信仰,都不可避免地發生著結構性變化。一方面,農村青年人口在城鎮化發展中出現階段性的必然流失,“空心化”加劇,作為社會基礎單位的“家庭”逐漸變形,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現象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遲遲難以實現,農村耕地荒、環境污染、公共設施落后等問題不容忽視。
國家正在致力于農村問題的解決,但我國農村范圍廣、差別大,情況復雜,很多問題積重難返,資源和市場的手要想伸入農村的腹地,同樣有不小的障礙。在這種現狀之下,像劉濤這樣辭官回鄉的年輕人,實際上代表了“破冰”農村問題的重要方向,即商人、公務員、知識分子乃至各行業普通工作者“反哺”家鄉,將自己在城市的所學、所知、所得投入到農村建設,改變農村面貌。
這方面,部分地區的“試水”已經做出了成績,特別是浙江一些地方的鄉賢群體在這方面作出了榜樣。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回鄉教師和回鄉醫生為當地義務支教和無償門診;嵊州市鄉賢、綠城房地產老總宋衛平回鄉投資20多億元,建設嵊州綠城現代農業綜合體;新昌縣鄉賢丁利明辭職回鄉種植中藥材,編藥典、撰茶文,欲把家鄉打造成以胡慶余堂為依托的中醫藥養生文化旅游基地……辭官回鄉的劉濤和他們相比,不同的僅僅是“官員”的身份,但其想法和情結卻相似。
人們不必過多地猜測和附會劉濤辭官之舉的動機,而是應該關注他回鄉后在農村可能做出的成績,因為那才是這位年輕人另一種踐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