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在2015(第九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的對話環節,城市化委員會城鄉市容與環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劉晶昊就環境效果時代命題及效果時代產業的發展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劉晶昊說,“環境效果時代概念很好。”因為環境效果的提法以前比較感性,現在通過技術的變革,感性的東西逐漸的量化,特別是很多環保設備企業或者環保工程企業在做環境技術研究的時候,需要慢慢跨界。比如把傳統的環境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進行整合。劉晶昊說:剛才發言中有好幾個是膜公司,在水處理行業,膜也是很重要的技術,現在有很多技術已經開始在精細化地去管控,比如膜什么時候需要進行反沖洗,什么時候需要進行維護,以前可能是“過了三個月該換了就換”,現在可能是用一些量化指標,通過信息化手段來確定,因此就實現了技術的突破。
劉晶昊認為,環境效果時代的技術變革問題,一個是變,一個是革命,帶有革命性的技術一定是不同的技術領域之間融合后的一種創造,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除了技術融合,另外環境自身也不是孤立的,有次我去一個地方調研,那里有八百多個村,每個村政府給四萬塊錢,總共給了三千多萬,讓他們進行垃圾處理,后來發現處理不干凈,于是又撥款給水務局做河道治理,大氣、水、垃圾的處理要融合在一起。”
最后,劉晶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現在有很多環境企業,一方面想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去占領市場,讓自己的公司更好地贏得市場,賺更多的錢,這是很樸素的想法。但是技術的方向是一定要把住的,因為看到很多死掉的項目。為什么?因為方向走錯了。現在在垃圾處理領域,在其他環境領域發現,有很多企業花了心思,在一些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希望通過這種技術的突破,給自己帶來高回報。而且現在資本市場與技術市場進行對接,很多人覺得環境市場就像一個聚寶盆,你扔一塊錢進去,出來就是十塊錢,你有一個技術,用到十個項目上就可以上市。但是風險在于,環境項目如果技術方向發生重大偏頗的話,可能在未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環境效果時代,我們一方面要注重技術的融合,另外在技術創新方面一定要把握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