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宣傳部特地派員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溝通、部署反腐劇相關工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透露:“我們領到的任務,每年電影最少一兩部,電視劇最少兩三部,而且必須是精品。不能一寫反腐就寫成案件劇,一寫公檢法就寫成勞模劇,要有今天的時代特征,當下、眼前、現實的人物事件。中紀委自己也要抓一部劇,讓我們推薦作者,我們推薦了周梅森、張平、劉和平三位老師。”
2004年,因數量泛濫和過度開采,監管部門廣電總局先后下文對反腐劇和涉案劇進行整頓,從此兩大“紅極一時”的題材雙雙退出黃金檔,也進入迄今長達十年的“冬眠期”。近來,敏銳的市場頻頻捕捉到反腐劇和涉案劇將同步“復蘇”的信號:少量作品得以在衛視黃金檔播出,形成事實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副司長劉梅茹先后透露管理部門對反腐劇和涉案劇創作的最新態度,并對過往“禁令”進行重新解讀,釋放出大量積極的信息,被業內解讀為,“有條件解禁”。但是,作為公認最有商業價值的兩大影視題材,反腐劇和涉案劇在捱過十年“熊市”之后,能否因當下的重大“利好”而迎來復蘇?在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下,題材本身的創作難度,將是阻礙新一輪上漲迅速來臨的最大門檻。
中紀委親自抓
反腐劇重現熒屏與時局相關
文藝界反腐題材創作近來呈現回暖跡象:央視春晚連放三個反腐小品;當年頗有影響力的反腐劇《黑洞》制片方金英馬影視宣布,將把《黑洞》改編為電影搬上大銀幕;大型反腐題材電視劇《打虎上山》剛剛在西安開機;而著名反腐作家周梅森最新創作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日前在京召開劇本研討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親自出席。
反腐劇即將重現熒屏,跟時局有必然聯系。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空前, 中央紀委也向相關部門提出了要求,希望能以文藝作品來凝聚人心、匯集力量,推動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進行。為此,中央紀委宣傳部特地派員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溝通、部署相關工作。對此,李京盛出席《人民的名義》劇本研討會時透露:“我們領到的任務,每年電影最少一兩部,電視劇最少兩三部,而且必須是精品。不能一寫反腐就寫成案件劇,一寫公檢法就寫成勞模劇,要有今天的時代特征,當下、眼前、現實的人物事件。中紀委自己也要抓一部劇,讓我們推薦作者,我們推薦了周梅森、張平、劉和平三位老師。”
可見,少而精,將是反腐劇“復活”的重要生命指征,一窩蜂扎堆、當成普通題材來任性開采是不可能了,且“精”的標準相當之高。通過對上一輪反腐劇由盛轉衰的反思,監管部門此輪提出的要求非常具體。李京盛說:“一是要有現實關照性,得反映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斗爭。二是腐敗是世界性的難題,要站在足夠的高度來表現。美國的《紙牌屋》表現的黑幕運作,不僅是權錢交易,權權交易也是腐敗。腐敗是現代社會的公害,共產黨要割除人類的公害、毒瘤,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氣?不要僅僅是幾個腐敗分子和正面力量角力,簡單地正義戰勝邪惡。要通過這些檢察官、腐敗分子、案件,給出超出案件的啟示。人性的復雜性要有充分表現,人性高度可高到圣人,深度可低到入地獄,要把墮落的過程寫清楚,否則回答不了更深層次的問題。人性弱點、制度漏洞、反腐決心、制度建設,也要昭示出來,才最有針對性、震撼力、啟發意義。”
總局區別對待
涉案劇禁入黃金檔并非“一刀切”
在日前舉行的《刑警隊長》研討會上,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副司長劉梅茹首度正面回應了官方對涉案劇管理的態度,并厘清了一些模糊不清、長達十年的界限——“禁上黃金檔”的“一刀切”首次軟化為“區別對待”。她說:“其實總局一直倡導、支持現實題材的創作和播出,公安題材是現實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觸及社會現實的銳度,展現戲劇沖突的烈度,拷問人性的深度,以及由此能夠達到的引領精神價值的高度,具有其他題材難以比擬的優勢,本應是創作的熱門類型。但由于曾經走過的一段彎路,2004年開始,總局不得不對涉案劇采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管理政策。不是說公安劇一律不能進黃金檔,也不是黃金檔的標準難以解釋,這個標準也不是多么高不可攀。業界對政策可能存在誤解,也可能清楚政策,但因為難度而選擇避開,確實這些年來獲得廣泛認可的優秀公安劇不多。”
劉梅茹的發言中,關鍵詞是“區別對待”。作為近10年來首部回歸省級衛視黃金檔的刑偵劇,《刑警隊長》日前在江蘇衛視、重慶衛視熱播成為熱點。2004年廣電總局曾規定涉案劇不得進入黃金檔,《刑警隊長》憑什么能一朝突破“禁區”,這是業內和觀眾圍繞該劇最大的疑問。根據《刑警隊長》出品方在研討會上透露的信息,他們之所以“敢于”在未有政策松動跡象時操作這一題材,一是認為總局并非限制了所有涉案題材的電視劇,只是涉及純案件、展現犯罪過程、暴露偵破手段、有血腥暴力內容的涉案劇才不被允許進入黃金檔。其次,《刑警隊長》是根據真人事跡改編創作,并與公安部宣傳局合作,具有宣傳英雄事跡和普法作用,因此可上黃金檔。
相關官員解讀
反腐劇涉案劇沉寂不是因為“限制”
反腐劇和涉案劇這兩大“敏感”題材卷土重來,前提當然是需要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但若想真的穩定發展、長治久安,歸根結底還得看作品質量是否過關。不可否認,反腐劇和涉案劇在題材本身上屬于富礦,但開采難度卻遠超一般的現實題材。
李京盛就明確指出,“反腐題材這幾年作品少,不僅是因為政策限制、不上黃金檔有投資風險,而是這類劇不是誰都可以寫,不像生活劇、偶像劇、家庭情感劇、婆婆媽媽劇那么容易寫,它本質上是政治劇。既懂政治,又能用藝術方式來表達,而且符合藝術規律,這樣的劇作家很少。”之所以另眼看待《人民的名義》這部尚在襁褓的作品,李京盛的準線也很明確,就是“操盤手”的專業度:“一是選對了作家。創作無禁區,宣傳有紀律。影視是大眾藝術、國家傳播,周梅森這十年沒怎么寫東西,但是他沒有離開自己擅長的領域,他的職業敏感和積累還在。二是選對了制作團隊。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天天接到劇本,但他們知道,全是反腐劇也不行,這就是當年反腐、涉案劇退出黃金檔的原因。要有精品出來,又不能泛濫。”
“解禁”后的涉案劇面臨的將是同樣“外松內緊”的局面,十年前被清掃出“黃金檔”就是因為“創作無禁區”,尺度越來越大,產生了負面社會效應。為避免重蹈覆轍,此次“有條件”復活后,對于創作者的要求必然更謹慎和精細。按照劉梅茹的總結,《刑警隊長》之所以符合當下管理部門對涉案劇的“標準”就是處理好了三對關系,“一是塑造人物與演繹案件的關系,二是挖掘人性深度與確保正面精神價值引領的關系,三要編織戲劇沖突與還原生活真實的關系。”現成案例可供志在突圍反腐、涉案題材的創作者們仔細拿捏。這些實際難度的存在,也是反腐劇、涉案劇并未在政策松動后立刻“井噴”的原因所在——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方網站上看到,今年5、6月份立項的當代涉案題材分別為6部和3部,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