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柳斌杰:開創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新局面
時間:2010-12-02 14:23:42  來源:《求是》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今后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指明了方向。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用全會精神武裝思想,統一認識,指導實踐,推動改革,確保“十二五”期間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走在前列,進一步開創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一、總結經驗、凝聚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推動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在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2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總署機關“四分開”的方案,39個企事業單位兩萬多人分離出去。2003年,中央決定在35個單位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新聞出版單位就有21家。我們大膽探索體制創新,全面完成了試點任務,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提供了新鮮經驗。2005年新聞出版總署貫徹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制定了9個分類實施方案,明確了分業改革的總體思路,按照先抓印刷廠、新華書店的改革和一批中央部委出版社、一批高校出版社、一批地方出版社的改革,再抓一批經營性報刊單位轉企改制和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落實了出版單位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2009年年初,總署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經過8年的努力,中央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得到全面落實,新聞出版業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是加快轉企改制,打造了一批合格的市場主體。全國528家經營性圖書出版社中有435家已完成轉制,93家正在進行轉企改制;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完成轉制;非時政類報刊轉制1069家。轉制后的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出版企業集團29家,期刊集團4家,發行集團24家,上市公司41家,資產、銷售過百億的有5家,改變了市場主體缺位的狀況。二是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大力培育公共服務主體。堅持深化人民出版社、黨報黨刊等事業性新聞出版單位內部體制機制、人事制度、勞動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考核、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了內部活力和服務能力。49家黨報黨刊集團剝離了印刷、廣告、發行、三產等經營性資產,組建了報業經營公司。推進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單位的改革,實施民漢文字出版分開和專業基地化管理,加大投入和贈閱力度,提高了各類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物的供給水平。三是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非公有資本和外資已經全面進入印刷和發行領域。在全國35.7萬家新聞出版企業中,非公有制單位超過32.4萬家,占機構總數的90.8%;其中,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投資印刷企業2500多家、書報刊發行企業40多家,有效調動了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發展。四是堅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得到切實轉變。新聞出版總署于7年前實現了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十一五”期間,出臺、修訂了26種法規規章,廢止了100多項不再適用的規章和文件,精簡、下放了60多項審批權,新聞出版總署在中央國家機關第一個建立了公開、透明的行政審批集中辦理中心,一站式服務基層和群眾。改革了書號、條碼、CIP、軟件、版權等管理辦法,免費服務、方便基層。

  改革激發了活力,推動了新聞出版事業和產業大發展。2009年,生產圖書30萬種、70億冊,出版發行報紙439億份,出版期刊31億冊,電子書76萬本,網絡游戲、文學出版物700多萬種。一批精品力作面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植物志》、《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海》等重大成果受到黨和國家表彰,1000多種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政治理論讀物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創造精神產品的同時創造了物質財富,2009年新聞出版業總產出10668.9億元,實現增加值3099.7億元,其中,屬于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增加值達1660億元,占同期全國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的60.1%。全行業營業收入10341.2億元,利潤總額893.3億元,納稅總額為620.3億元。新聞出版不僅是新聞、宣傳的主陣地,也是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推動了我國文化建設和經濟增長。

  回顧新聞出版業的改革歷程,有四個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解放了生產力,使傳統新聞出版業煥發了新的活力,生產能力大大提升。目前,我國日報出版規模居世界第一,圖書出版品種與出版總量居世界第一,電子出版總量居世界第二,印刷復制業居世界第三,網絡學術出版居世界第二。二是優化了產業結構,使新聞出版產業體系不斷優化。現已形成以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絡、手機等媒體出版和印刷、復制、發行等為主的,包括教育、科研、版權代理、物資供應、國際合作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區域布局上,已經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和版權、出版、印刷、物流和數字出版基地,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三是促進了公共服務。2006年以來,先后組織實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點出版工程、服務農民的農家書屋工程、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東風工程、提升國民素質的全民閱讀工程、凈化市場的文化環保工程五大公共服務工程,延伸了農村、基層、邊疆的服務網絡。重點工程基金每年支持2000多個出版項目,傳承了文明,豐富了公共閱讀。農家書屋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0多億元,建成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職工書屋、連隊書屋、民工書屋38萬家,惠及了幾億人民群眾,帶動了全民閱讀,擴大了社會消費。四是推動了“走出去”。目前,我國出版物已進入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刊發行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9年出口圖書、報紙、期刊885萬多冊(份),比上年增長10.4%;版權貿易逆差逐年縮小,國內企業在外辦社、辦報、辦刊、辦店、辦廠290多家,“走出去”由版權、產品層次向資本、渠道層面提升。

  二、深化改革、加快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就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機制改革。

  一是堅持高舉旗幟,圍繞大力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傳播能力深化改革。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必須堅持高舉旗幟、服務大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新聞出版改革的各個方面,堅持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不斷提高新聞出版工作圍繞中心、服務人民的能力。要以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能力,提高生產精品力作的能力,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提高輿論引導的能力。努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名牌工程、名牌市場,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傳播體系,用先進內容和先進技術相統一的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

  二是堅持統籌兼顧,圍繞“兩個主體”、“三個大型”、“四個體系”深化改革。完成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快打造“兩個主體”,培育“三個大型”,建立“四個體系”。確保2010年全面完成各地各類出版社轉企改制,加快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和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深化保留事業體制的新聞出版單位內部改革,創新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運行機制;重塑合格的市場主體和優質的服務主體。培育一批大型出版傳媒“航空母艦”,重組一批大型印刷復制企業,組建一批大型發行物流集團公司,打造國家級出版傳媒主力“艦隊”,這是調整結構、培育骨干企業的必由之路。推進資源、資本、產權、信息、技術、人才等新聞出版中介組織和市場建設,加快完善新聞出版產業要素市場體系;以構建全國性和區域性的新聞出版流通網絡為目標,加快完善集中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為支撐的健康繁榮的大市場大流通體系;大力盤活國有文化資產,有序吸納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發揮金融、基金、股市、證券的投融資功能,建立有利于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全面優化新聞出版業改革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加快完善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公共服務、依法行政的科學管理體系。

  三是堅持科學發展,圍繞優化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改革已經把調結構、促轉變作為重點工作,著眼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發展質量,在繼續推動新聞出版產業集群、產業帶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扶持中西部地區特色產業基地、產業集群建設,促進產業的戰略升級和區域新聞出版業的均衡布局。加強自主創新,以政策為先導、投入為保障、企業為主體,抓緊構建新聞出版內容生產、傳播技術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促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扶持一批重點外向型新聞出版企業,實施外向型重點工程,推動新聞、信息、版權、產品、服務、企業、資本、品牌等“走出去”,支持各種所有制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外辦社、辦報、辦刊、辦廠、辦店,三年內完成國際布局,提升國際競爭力。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圍繞提高新聞出版公共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深化改革。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要加快建立健全面向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組織實施好各種惠民工程,加快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單位為骨干,以重大工程項目為載體,吸引社會公眾參與、全面覆蓋各類人群、各個領域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五是堅持科技創新,圍繞新興傳媒產業的大發展深化改革。新聞出版數字化、網絡化是時代潮流,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是改革發展的任務。要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推廣高效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應用,發展環保、綠色、低碳新聞出版業。要從創新機制、規范標準、強化管理入手,突出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傳輸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數字出版產業在國際上領先發展。

  (作者: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