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第一要素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8日晚,“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團”《創業創新·問道馬云》分享會在京舉行,馬云與近2000名香港青年分享成功經驗。(8月9日中國新聞網)
作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成功者,馬云儼然站在了創業山巒的巔峰,每每把經驗示人,無不讓眾多創業人士引為“干貨”,細嚼慢咽以圖實效。其實,這一句“創業的第一要素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已是一句被反復搓揉的好句子,只不過常用常新、淺顯易懂。如今的創業被提升到了國家全力支持的高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在各種場合多次為創業發聲,旨在“成大勢”、“引大流”,使創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動能,為國家進步增添活力。
誠然,大勢所趨之下,必然就有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從流而上,有的白手起家、有的再探異境,形式紛繁,理念也各有千秋,殊途同歸的是,每個創業者,都有對成功的追求與渴望,不論收獲幾何,“創而有所成”必然是每個人的夢想與“初心”。然而,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帶動了一批“正能量”的同時,問題也在層出不窮,不少人享食著創業“雞湯”,卻不知實踐中的“原料”如雞肋一般。
“名”與“實”,是創業避不開的兩座山,馬云的成功,便是實至名歸、名利雙收,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靠絕對的實力所支撐,馬化騰背后的騰訊、李彥宏背后的百度、比爾蓋茨背后的微軟、扎克伯格背后的Facebook,前者創造后者、后者反哺前者,創業本應如此。歸結起來,當下創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恰恰就是對“名”與“實”二字處理不當。
創業本應以“業”為重,不少創業者卻以“創業”本身為重,深入其中、不能自拔,吸食各類成功經驗,成了“紙上將軍”。所謂的“創業哲學”精通熟練,大道理張嘴就來,享受著“創業者”的名號,行跡遍布全國各類“創業交流會”、“創業座談會”,所談所述皆是華美漂亮,叫外人看來,不少創業者已然是三種人:未來一定會成功、現在已經成功、過去曾經成功。最近,一篇名曰《本該是段子手的馬佳佳們,卻跑來做了創業者》的網文被爭相轉載,矛頭直指如今有名無實的創業亂象,說白了,“嘴炮”成了自己的創業武器,獲利于此、成就于此,論及實績、著實膚淺。甚至有人逐漸把創業二字帶上了所謂“成功學”的路子,什么“協調管理”、“市場機制”、“強效運作”,成了許多創業者引以為傲的“高端貨”,大家努力爬高,雙腳卻已離地,這也便致使創業者很多、成業者很少。
筆者有那么兩位一畢業就投身創業的同學,大學未畢業便忙碌不堪,離校初年就做得有聲有色,可這幾位常月銷上千箱優質獼猴桃和大量肥美魚鮮的創業者,交談之中卻總把“我一個賣水果的”、“我不就是個養魚的”掛在嘴邊,言行皆是平凡到極致,相談幾句,沒有什么大道理,都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經驗,相比起那些合伙創業便自命“創意總監”、“業務經理”卻收獲甚微的人而言,成功與否、高下立判。誠然,過早地透支著創業帶來的收獲,以至于果實未熟便打落充饑,最后的結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
再回過頭來看,馬云的一句“創業的第一要素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電商,于是乎可以整天泡在電腦前;喜歡養殖,雙手沾滿腥臭異味也有歡笑;喜歡飲食,餐廳開業前嘗遍了菜式搭配……創業可以“高大上”,亦可平凡無奇,從初心、創實業,低下頭做事,這才是成功者的共通之道。其實,創業的失敗者真的很多,多到藏進窩里、擠入民間,其中不乏那些無實績卻坐享名利之輩,滿心遺憾只能用“夢想”二字來寬慰,其拙劣的過程反而美其名曰“收獲經驗”。
如今,創業上升到了國家級的戰略高度,越是如此,越是要給創業者去去火、清清腦,平衡好“名”與“實”的關系,以實為先、以實為基,說多少話便做多少事,學以致用、沉著俯身,切莫沾惹上有名無實的濁色。馬云要你做喜歡的事,最起碼你得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