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周銳)天津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倉庫發生爆炸后,中國國務院14日緊急部署在全國范圍排查危化品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道路每年運輸的危險貨物在2億噸左右。存儲環節的“黑倉庫”、運輸環節的“小散亂”以及應急救援體系的“不完善”都給行業帶來隱患。
此次爆炸發生后,瑞海國際成為眾矢之的,危化品倉儲的安全管理問題更是引發廣泛關注。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化品物流分會秘書長劉宇航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危化品物流環節中的運輸和倉儲各環節國家都有明確法規和標準,大多數企業都是遵守和高于這些要求的,企業內部也都有嚴格的操作規范和流程,從理論上可以完全避免事故的發生,但不排除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失誤或者誤差。
不過劉宇航同時強調,中國危化品倉儲當下面臨著一個問題:在危化品產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危化品倉儲卻整體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
中物聯在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這一問題。該報告介紹說,近年來,中國道路運輸危險貨物在2億噸左右,其中劇毒氰化物就達幾十萬噸,易燃易爆類達1億噸。但與此同時,中國危化品倉庫卻嚴重短缺,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缺口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報告指出,危化品倉儲供不應求再加之一些倉儲設施布局不合理,導致一些非法經營者大肆發展“黑倉庫”無照經營。這些倉庫設施簡陋,管理混亂,規模不大,數量不少,分布在各個角落,給城市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即便能安全離開倉庫,危化品在運輸環節也面臨著較大隱患。資料顯示,中國現有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企業1萬多家,運輸車輛超過30萬輛,但整個行業集中度低,中小型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據“大半江山”。
劉宇航介紹說,一些危化品物流車看似登記在某個企業下,但實際只是一種“掛靠”。車輛駕駛員缺乏安全知識培訓,不了解所運輸危化品的特性和事故處理方法,導致發生事故時無法采取正確措施,錯失搶險時機。
“小散亂”的行業格局所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劉宇航表示,目前,危化品物流行業中“壓低價格,惡性競爭”的現象比較普遍,而惡性壓價是以犧牲運輸的安全性為代價的,“個別罐體生產廠生產的罐體較薄,已低于國家標準,卻受到不少小企業的追捧”。
除了倉儲和運輸,缺乏專業的救援機構也是中國危化品行業發展面臨的障礙之一。劉宇航介紹說,一些小公司的車輛上根本不會按照規定標識出運輸的貨物品類和燃燒、傾覆等情況發生后的處理方法,導致事故發生后,趕來的消防人員也一籌莫展。而一些專業的事故處理團隊也基本是企業自建。
面對這些情況,中國國務院安委會14日拿出了系列針對性措施,要求堅決禁止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從事危險化學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生產經營,要求停業整頓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企業。
安委會還從四方面部署提高危化品事故應急處置能力,要求加快整合危險化學品物流企業GPS監控平臺、高速公路交通運行監控系統等信息系統資源,建立應急聯動機制。
業內人士指出,要建立應急管理體制,除了加強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安監總局等多個部門的協作外,還需改變觀念,將事故管理、隱患管理,向風險管理(預警、預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