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9月1日開征古城維護費,引來巨大爭議。近期,國內一些著名景區醞釀著新一輪的漲價。在公眾對于一些景區的貪得無厭、我行我素保持反感和警惕的當兒,“大理古維費”來得真不是時候。
古城維護費這樣收取——散客進入大理古城無須繳納古維費,但進入重點保護區內的景點需要購買門票;至于團隊游客,則按兩種情況來征收:旅行社行業,根據其接待進入古城的游客人數,按每人次30元收取;旅行社以外的其他行業,按照營業收入的1%收取,但要根據稅務部門核定經營戶的營業額,經過經營者個人或單位確認之后最終進行收取。團隊游客在繳納古維費后,在重點保護區內的景點可以免票。
看來有關部門做了不少功課,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
早在2009年,有關方面就擬對進入大理古城的游客征收每人次30元的古城維護費,以籌集古城保護資金,但由于反對意見過大而作罷。
因反對意見過大而擱淺收費,多少算是一種美德。
而從開征古城維護費所引發的各方強烈反應來看,反對意見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為啥這次就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收費,連“美德”也顧不上了?
原來這次有了成果顯著的“聽證會”打氣。今年6月24日,大理市古城保護管理局舉行聽證會,20名聽證代表一致對大理古城收取古城維護費表示贊同。
聽證會怪相頻出,有史上最短的聽證會,也有“最一致”的聽證會。聽證會既然是各方利益訴求的博弈,理當有針鋒相對、據理力爭的表現,就算大家很客氣,那也不至于思想也被高度統一吧?否則還費這個事干嗎呢,下個通知不就完了?
明明網絡上炸了鍋,反對聲四起,聽證會卻“風景這邊獨好”,不是很反常嗎?
古城維護費確實已經生米煮成熟飯,但別忘了當年的鳳凰教訓。媒體報道,2013年4月10日,鳳凰古城開始收取148元門票,引發輿論的劇烈反彈,多家商鋪關門、渡船停運,一些游客們在網絡中呼吁抵制。
由此帶來的是一個沒有贏家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大理市古城保護管理局醞釀征收古維費,鳳凰是學習的對象之一。把一個根本談不上成功的例子引入“教科書”,不也很奇怪嗎?
而媒體同樣指出,從2001年起麗江古城開始收取古城維護費,累計征收費用超過13億元,但收取古城維護費與解決古城安全隱患問題并沒有畫上等號。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大理古城具有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亟待保護。保護古城,是義不容辭的事,但保護古城為什么只有收維護費一條路?
近年來,獨克宗、巍山古城大火讓人感受到古城保護的急迫,但監管漏洞也在暴露,這不是收維護費就能補上的。至于“缺錢維護”論,這些年,公眾的耳朵都聽出老繭了。
費是鐵心收了,可接下來,無疑會出現團隊游客急劇流失、各方壓力劇增的局面,“古城維護費”能一一消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