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走進彝家——記小涼山之行
時間:2015-10-22 13:23:48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譚婷 中央民族大學碩士 

  月亮有心無以為寄,給清風吧,怕它忘記,給蟬鳴吧,怕它不能自已。——題記  

    從萬三坪村調研回來已經有一段日子了,依然記得那個幾乎全部是彝族的淳樸村落。調研小組選定萬三坪村來探究民間文學經典與村落生活的關系,是因為萬三坪村雖然地處偏遠,但民族文化保留相對完整、純粹,是調研的好選點。記得剛到的那天,雨就一直沒停。山路彎彎,我們的車在路上行駛得并不快。海拔一點點高起來了,山腳下密密麻麻的居民房不見了,紅土地紅得耀眼,綠樹葉翠得發亮。車轉過很多彎,曲曲折折間,山間的云霧漸漸濃密起來,從一縷縷到一片片,再到一山山,云霧繞繞,飄渺不定。起先我以為是山上人家的炊煙,后來才發現那是大自然給予大山的恩賜,讓云彩、清霧去親吻它,守護它。小面包車一路開去,沿著蜿蜒的山路,雨水沖下來的泥巴溜進了小河,之前清澈見底的小溪現在已是小小的洪流。車子不能再進山了,師傅把我們放在岔路口,于是我們背著行李、撐著傘慢慢走上去。

  山上很美,綠色的樹一層層,山上的蕎麥花白得可愛,雨調皮地親昵著它。泥濘的路曲曲折折,我們終于來到朋友的奶奶家。走進去,低矮的瓦磚房,院子里的水泥地還沒修平整,迎面走來的是一位極具彝族特色的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穿著彝族長裙,綁著褲腳,叼著煙斗,操著一口彝語,偶爾夾雜幾句方言。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個村子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小,大部分老人不會說漢語,中年人也不愛說,大家交流還是習慣用彝語,親切、自然。走進做飯的小屋子,屋內是木頭橫梁,木頭門,正中間是彝族人特別敬重的火塘,保留了彝族人的傳統。彝族人民自古崇火、敬火,習慣圍繞火塘吃飯、聊天,火塘也因此成為彝族家庭的象征。朋友示意我們坐在客方,也就是進門火塘靠右的地方,主人則坐在火塘靠左的地方跟我們聊天。聊天過程中,奶奶在火塘上燒了水,將洗干凈的土豆一部分放在火塘里烤,一部分放在火塘上煮。菜園里綠油油的,去摘菜得翻過籬笆,同行的一個同學險些摔了一跤。朋友告訴我,整個萬三坪村都沒有修建廁所,要上廁所就直接去菜地。村民們都很習慣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另外,這樣也剛好給土地施了肥,是兩全其美的事。對于萬三坪村村民依然保持著如此淳樸的生活習慣,我覺得這與城鎮化進程對村子的影響程度較低有關——村民對外交流少,基本上就在村內或彝族自治縣活動,較之城市人喜歡的電熱器,當地村民更愛火塘里熊熊燃燒的火焰。在城市文明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他們依然在堅守著自己民族的生活習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

  吃完午飯,我們告別了老奶奶啟程去采訪。一路上雨聲滴滴,滴在每一片綠草地,滴在每一點蒼穹里,滴滴答答,有恃無恐。遠處,一片蟬聲嗡嗡作響,心里快樂得要命。路邊的青蘋果樹上掛滿了雨滴,順手摘了幾個吃,酸甜可口。路上,朋友告訴我們,彝族家支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建立的家族制度,萬三坪村的許多村民都跟她一個家支,平時大家互幫互助,村民關系和諧安寧。在采訪的第一家,我們被邀請到火塘邊與一位彝族老人聊天。這時,一個小侄子跑過來說,村里能“講古”的老人都上山了,那里有人過世,他們過去湊湊熱鬧。聽到這個消息,我們準備上山采訪,一方面可以采訪到更多的老人,另一方面也能親身體驗一下彝族的喪葬文化。

  所謂上山,其實是沿著盤山泥巴路爬上去,看著山上的屋子離我們很近,但是要繞很大一圈才能到達。下過雨,路很滑,稀泥濺到了褲子上、鞋子上,每向上一步,背上的行囊就會顛一下。剛開始爬的時候,大家還有說有笑,后來就只有默不作聲、咬著牙關往上爬了。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大家的后背就全部濕透了。別看這條泥巴路難爬,而在幾年前這里根本就沒有路。現在的盤山道是朋友的父親為了答謝父老鄉親自己出錢鑿出來的,后來因為修水泥道成本太高,只能作罷。盡管如此,村民們已經對他感激不盡了,因為正是這條泥巴盤山路使得附近幾個彝族村寨間的溝通、交流日漸增多,“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因爬山而出的事故越來越少。對于當地人來說,正是應了那句“要想富,先修路”。后來,為了節省路程,我們決定在半路上走一條更陡、更便捷的路。快到山上的時候,聽到山頭鞭炮聲音,一問才知道這是當地習俗:每當村里有老人過世,就會有人站在山頭觀望不同方向的來人,在他們快到村子的時候,放鞭炮迎接。后來,在喪葬友鄰聚餐中,我們發現,村里人都來幫忙,據說這是彝族村寨的風俗。這種鄰里之間相親相愛的場面著實讓我們幾個從大城市里來的人感觸良多:人與人之間不就應該這樣嗎?為什么城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情味卻越來越薄,不如呆在這小山村里讓人心境舒坦,更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由于彝族人好客,可以說,我們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吃完了晚飯。

  回到萬三坪村還沒來電,雨還在下,今晚注定要留宿了。據了解,萬三坪村通電的人家很少,一遇大雨天還容易停電,自來水是引自山上的泉水,涼颼颼的。朋友用懷念的語氣說,村里沒通電之前家家戶戶都靠火塘里的火光照明,大家一起圍著火塘吃飯,一邊喝轉轉酒一邊唱歌,很歡快。是啊,沒通電之前,這里的人們是靠著自然的賜予生活,在喧雜中體驗著絲絲自然的靜謐。看著火光映紅人們的臉,我覺得這寂靜小山村里多的是人情與人性。也許,真正貧窮的不是物質上的擁有,而是精神上的缺失。這里沒有城市文明帶來的便捷與享受,擁有的是另外一種詩意的棲居。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