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規劃:2017年是個考核年
瀘州為何能躋身“國家級新型城鎮化試點”,成為全省唯一地級市的代表?這與其本身的經濟大體量是分不開的。
2014年,瀘州城鎮化率達45.1%,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13.17平方公里、人口達111.59萬人。在川滇黔渝結合部的9個城市中,瀘州經濟總量、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均位列前3位。
具有典型的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轉型特征的瀘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棚改中遇到的問題更具典型性,其破解之道也就更具示范效應。
那么,瀘州人給自己作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考核標準呢?
依據中央、省有關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要求,瀘州市結合本身實際,擬定總體目標: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升城鎮化水平和發展質量,創新城鎮化體制機制,突出產業支撐能力,強化城鎮綜合承載力,加快形成主導產業突出、競爭優勢顯著、功能布局合理、空間發展有序、帶動能力強勁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加快建成在成渝經濟區有重要影響、在全國有較強示范作用的新型城鎮化先行市。
而在時間節點上,魏光德介紹,到2017年,在新型城鎮化成本分擔機制、土地制度創新、城鎮化投融資機制、行政效率提高等實現改革創新。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城鎮化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3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30萬人;產業支撐作用顯著提升,城市生活和諧宜人,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示范區。
問市長:如何破解棚改資金難題
棚改走到今天,土地和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瓶頸。面對房地產困難重重,整體經濟下行的壓力。瀘州如何破解“棚改”缺錢的問題?
瀘州市市長劉強,也是瀘州市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關于瀘州棚改的問題,沒有人比他更為清楚。
在今年一次全省市長會議后,劉強向記者談起了瀘州棚改的困難和成效。
“成功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是瀘州的重大發展機遇。”劉強并沒有就棚改談棚改,而是將瀘州棚改放到整個瀘州市新型城鎮化的大局中,首先肯定了進入國家試點對瀘州的重大意義。
同時,站在政府的角度,劉強談及了瀘州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中的幾個側重點。
“在瀘州,資金短缺也是個難題。目前瀘州正在探索建立多元化城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創新投融資平臺建設,著力提高政府性資產和資金使用效率。積極采用BT、BOT、TOT等項目融資方式,篩選部分條件成熟的項目開展PPP試點,動員全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化建設。”劉強說。
今年以來,瀘州市不斷增強興瀘集團的融資能力,組建了瀘州臨港產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沱江新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和長江生態濕地新城投資有限公司等融資平臺,拓寬了城鎮建設投融資渠道。
“效果是顯著的”,劉強說,瀘州通過融資平臺籌集城鎮建設資金200多億元。2014年,全市又爭取到各類用于城鎮建設的資金36億元。同時,瀘州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化建設,打破政府壟斷城鎮建設和管理的舊模式。尤其是借鑒新加坡的先進經驗,引進了新加坡凱發集團、杭州國際城研中心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