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地處粵北山區,土地零碎化問題突出,農村集體“三資”難以整合。清遠市委、市政府及時統籌指導,自2012年底相繼出臺系列改革配套文件,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探索推進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和農村土地資源、財政涉農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2014年11月,清遠被中組部等聯合批準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12月9日《人民日報》)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在探索土地資源化碎為整、集中利用的土地流轉基礎上,深入推進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和農村土地資源、財政涉農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清遠農村逐步嘗到了向改革要出路的甜頭,農業規模化經營如火如荼,村民收入節節高,各項公共文化事業也漸次展開,一舉扭轉了當地長期以來都封閉、貧困格局。而當地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統籌指導,轟轟烈烈開展農村綜合改革,切實服務“三農”建設,致力于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才是讓農村脫貧致富、脫胎換骨的重要推手。
清遠地處粵北山區,長期以來土地零碎化問題突出,戶均承包土地約3.5畝,少的分成幾塊,多的二三十塊,農民大量時間消耗在路上,成了當地貧困的根源之一;加上農村集體“三資”90%以上集中在地緣親緣相近的村小組一級,行政村難以統一各村民小組的意愿來整合資源、統籌發展。這些問題是長期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是當地貧困的重要根源之一,然而這既是嚴重不利因素,也是嚴峻挑戰和變革創新的動力之源。
如果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等待觀望、不思進取,不積極走上以土地流轉、確權到戶、整合經營改革等為中心的農村變革之路,不緊緊抓住“互聯網+農村”的時代潮流,積極開展“農村淘寶”、網上辦公、一鍵服務等電子商務、互聯網平臺業務,把國土、民政、衛生等31項公共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群眾的“家門口”,那當地將始終走不出封閉、貧窮的世代輪回;如果服務“三農”理念不扎實,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的意愿不強烈,那清遠農村變革發展的車輪將永遠開不進大山;如果不向農村改革要出路,不把建設好現代化新農村的主體責任牢牢扛在肩上,那農民創業創新、發家致富的藍圖夢想,也將始終走不出大山。
正是理念革新、立場堅定、宗旨明確、責任到位,使得當地農村脫貧致富、創新發展之路牢牢抓住了“牛鼻子”,也給當地農村經濟建設帶來了喜人的變化,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在創新發展,服務“三農”,建設現代化新農村,帶動農村經濟騰飛,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就需要深刻領會中央和上級的政策精神,牢牢貫徹執行以農村土地流轉等為中心的系列農村改革舉措,積極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發展潮流,并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現代化創新發展之路,讓國家的惠農、利農政策的系列改革“紅利”充分釋放,福澤廣大鄉村、山區和農民。而近年來清遠現代化農村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績,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無疑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副合格的答卷,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農村成功變革之路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