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相關部門正在與部分駐海淀的中央和市屬大學溝通本科外遷的計劃。相關人士表示,高校疏解工作的前提是要保持海淀區的科技創新生態,目前來看,可能會對一些北京市屬院校和中央高校的本科學生做調配。據悉,在緩解首都壓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在2015年已率先向北京郊區疏解超過6000人。
看起來,高校外遷是已經迅速行動起來的現實,而它也不僅僅涉及海淀區。去年初的北京市兩會上,“北京高校是否外遷”還只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在小組討論中關注的話題之一。其時,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首都高校外遷的總體規劃正在研究。而部分政協委員認為,要破除“大鍋飯”、“削峰填谷”的思路,不能簡單采取行政化、一刀切。
不得不承認,高校外遷,自有其理,比如緩解首都擁堵等壓力,解決高校自身發展空間局限問題,推動地區協同發展。但是,可外遷的機構很多,高校不一定是那個必須讓路者。高校自身的空間局限,應該更多交由高校自己考量。
高校乃人文聚集之處。建學校易,形成一所學校特有的文化底蘊并不容易。所謂“百年樹人”,一座高校,正是一株百年大樹,輕易移植難免有所水土不服,也難免會破壞它本來的根系,以至枯萎。海淀區相關人士表示,海淀區高校集中,教育資源全國領先,如何在疏解的同時保持這種優勢?這的確是個問題。
同樣是高校搬遷,與此番北京許多高校紛紛外遷不同,2000年前后中國高校曾經有過一輪從地級市向中心城市轉移的“內遷”。當時,計有西南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十余所學校完成了這種“內遷”,而其動因主要有三:一是擺脫人才流失的困境;二是緩解學校發展資金的壓力;三是解決招生難題。一窩風的“內遷”也未必就好,但至少這是高校自身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它將高校設在中心城市之外的弊端,明白無誤地表達了出來。
“市鎮”與“學院”之間的摩擦,并不只在北京才會發生。劍橋大學也是先有劍橋鎮,后有學院,至少在中世紀之時,這所大學的擴張與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但是緣于統治者的“虛榮”與偏好,保護了大學的發展,這才有了這所世界最著名學府之一的大學。自1209年建校以來,這所大學除了在原地擴張之外,800多年未曾“挪窩”。
像劍橋大學那樣,寧使其它讓位于大學,而不使大學讓位于其它,這的確需要有著眼800年的眼光與信心。如果北京的高校外遷是不可改變的趨勢,那么至少應當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決策的協商機制,其二,外遷高校的配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