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青年報》以《一個退休廳官的創業經》為題,介紹了“21歲走出農村,從政近40年,職務曾至廳級”的范敬超告老還鄉建果園的事跡。不獨有偶,《成都商報》在3月22日也報道了同屬于廳官——原瀘州市政協副主席何宗輝退休后成為一名地地道道農民的故事。由四川兩名廳官退休回鄉創業的事跡,聯想到原南昌市市長李豆羅回鄉力建一個“像農村”的農村,聯想到原云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州退休22年回鄉建起一個林場,可以說產生了疊加效應。對官員告老還鄉再創業這一現象,在有大量點贊的同時,也有質疑聲。
以范敬超為例,范敬超回鄉種柑橘的事被媒體首次曝光后,備受贊譽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你的項目資金怎么弄來的?”“肯定在任時又是個貪官。”范敬超在省級部門任職時,涉及水利、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全與“三農”有關,憑在任時影響與余威,通過關系爭取點資金、搞個項目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官員在任時的級別、資格、地位等因素,退休后再創業難免會有人說東道西,對項目或資金來源持懷疑態度。不過,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看待官員告老還鄉再創業這一現象。
范敬超回鄉創業的目的,是要通過探索現代農業來改變家鄉面貌;何宗輝返鄉當農民,就是要實地體驗國家政策對農民的影響當回“新鄉賢”;而李豆羅,要力建一個“像農村”的農村;楊善州就不用多說了,那就是共產黨員奮斗終身的一面旗幟。范敬超等回到家鄉,憑著他們的經歷、經驗、能力和行業、專業水平,加上各種資源,引領一方農民脫貧致富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作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是奇功一件。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應該為官員告老還鄉再創業點個贊。再說,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有老人的參與,才能體現“全民”“萬眾”的特征,既具全方位,又有立體性,還能調動更多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積極性。
過去的官員告老還鄉叫“衣錦還鄉”,有功德圓滿、光宗耀祖的炫耀意思。而共產黨的官員,回鄉再創業,就是信仰所為,理想所在,見證了作為共產黨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崇高品質。官員退休回到農村再創業,還有一層更重要的影響。今年全國兩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到當下一個很熱的詞,叫“新鄉賢文化”。這些告老還鄉再創業官員,憑著他們的眼界、文化認識,引領村民科學發展,以全新的文化視野協調村民解決各類問題,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發展的“新鄉賢”。
對于質疑退休官員再創業涉及的引進資金項目問題,只要是用于一方土地發展,用于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符合國家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規定,而非私用、家用、挪用,就應該全力支持,而不是忌妒羨慕,甚至潑冷水,無中生有。只要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要有利于一個地區整體發展,就得發揮老干部的余熱和他們手上的各種資源,這與當前普遍開展的部門定點幫扶性質沒有什么差異和區別。只要監管到位,“錢途”能做到有的放矢,項目和資金就能發揮其最大經濟社會效應,造福于廣大蒼生。
回鄉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也好,當“新鄉賢”也罷,還給我們一個啟發。為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各地抽調了大批干部下村當“第一書記”。但我們不要忘了那些有志發揮余熱的退休干部,不要忘了那些未到退休年齡但享受待遇賦閑在家還想做點事的“吃空餉干部”,用他們的信念、經驗、能力去幫扶一村一社一戶,去打造現代農業社會環境,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他們看作人才資源,主動為這部分人才資源創造條件,主動出臺各項政策,支持這部分人才返鄉、下鄉再創業,并為他們的行動正名,相信他們定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精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