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城市化委員會文化與藝術專委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張頤武發文稱中國市場撬動世界電影格局。
中國電影的票房在2015年有了爆炸性的增長,這種增長既體現在整個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上,也體現在中國本土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票房的比例所發生的變化上。去年以來,中國電影的票房增長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到年底的整個票房可以突破400億元已經毫無懸念。(注:這篇文章是2015年12月2日發表,3日中國電影票房就已經超過400億元)而且國產電影《捉妖記》也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的新高。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本土的整個票房比例也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據統計,去年以來,好萊塢電影的票房在中國占比十多年來首次不到4成。這個重大的變化其實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的結果了,也撬動了全球電影格局的轉變。
中國電影觀眾這幾年有了快速的增長,這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的“全國化”進程的結果。近年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形成的超級大都市如北上廣決定電影票房的結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來自兩個新的增量,一是中國的中產群體的擴大的趨勢已經迅速地形成了以三四線城市為中心的快速擴張。二是80后90后的年輕的觀眾群體已經成為當下的文化消費的主力。這兩個要素的疊加正好是已經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小鎮青年”群體所形成的電影的“新觀眾”。這些“新觀眾”的崛起從根本上形成了中國電影觀眾的新增量。他們的出現讓電影文化和趣味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其實是中國的電影市場仍然會持續的增長的內在的動力。這一內在的動力將會支配中國電影票房繼續獲得起碼五到十年的高速增長。這種增長正是由于中國的“城鎮化”的深化的結果。中國的新的中產觀眾將會讓中國成為華語電影乃至全球電影的無可爭議的新的中心。這兩股力量正是中國最重要的消費的增量,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在他們的作用下中國電影票房才會有如此的增長。這當然既是基礎設施的配置的增長的結果,大型的購物中心中的電影院向三四線城市的快速普及和整個銀幕數的增長都是三四線城市加入到電影市場中的必要的條件。而中等收入者近年來的急劇的擴大和普通勞動者快速的收入增長都為電影消費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年輕人歷來是電影消費的主力,但今天的年輕人的增量不再是大都會的青年,而是三四線城市的青年,他們的趣味也對電影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的電影市場的放大,正是三四線城市和青年這兩個重疊的增量產生的集聚的效應。
這使得中國電影的“本土性”進一步地加深了,面對本土觀眾的電影文化開始有了兩個方向的增長。一是在好萊塢電影最擅長的“高概念”“高技術”電影方面中國電影也開始了追趕的嘗試。如《九層妖塔》等的特技制作的成功和《捉妖記》的本。在好萊塢電影現在缺少新的增長點的時候,中國電影在這方面的追趕雖然現在還難成大的力量,但由于有了更多的資金和人才以及國際合作,未來的成果可期。二是中國電影對本土的日常生活的發掘形成的本土電影的獨特的表現,如十一檔期受到歡迎的《港囧》和《夏洛特煩惱》等,這些電影和年輕人和中等收入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他們感同身受。這種類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中國電影的整體的市場的放大也為藝術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作為藝術電影創造了兩千萬的票房,也創造了賈樟柯本人電影票房的新高就是證明。
在今天,美國電影市場近年出現停滯狀況,美國大片多數以續集等方式出現,缺少創新的狀況也日趨嚴重。好萊塢雖然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但中國電影市場和電影制作的持續的活躍已經開始改變世界電影的總體格局。首先是帶來了蛋糕做大,中國電影已經能夠在本土和好萊塢電影競爭,基本上打成平手,這其實是除了印度之外很少有國家的電影工業能夠做到的。其次也帶了了中國電影市場對好萊塢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在全球華語電影中的核心的位置。全球華語現在已經完全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發展的了。這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挑戰和問題,但“全國化”已經為中國電影帶來的全球性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