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環保稅箭在弦上年內有望出臺 稅收大頭或留地方
時間:2016-06-02 12:04: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孫韶華 王璐 

  環保稅開征的腳步越來越近。《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國務院環保稅法調研組日前已經就相關情況在南京展開調研。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2016年立法工作計劃,《環境保護稅法》將在本月進行審議,如果進程順利,環保稅法有望年內出臺,這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領域“費改稅”將以立法形式確認固化,稅率有可能根據經濟形勢再適度調高,稅收大頭有望留給地方。

  近年來,迫于嚴峻的環境形勢,環境治理正從單一的行政手段向多元化手段并用看齊。早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直到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法制辦終于公布了由財政部、稅務總局、環保部聯合起草的《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之后今年初財政部和相關部門進一步修改后再度報送國務院。

  “推動環境費改稅勢在必行。”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我國環境保護收費從1979年開始,已有35年歷史。盡管征收使用管理逐步規范,但還是遇到一系列問題,影響了環境保護政策目標的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費自身的局限性所致,僅通過完善收費管理制度無法克服。相比彈性大、容易鉆空子的收費,征稅無疑更具有強制性,調節力度也更強。

  除了費改稅,適當提高稅率也是改革的要點。根據《意見稿》,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的稅額分別為1.2元和1.4元,固體廢物每噸稅額從5元到30元不等。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蘇明指出,現在經濟形勢下,企業還是非常困難,如果完全按照環境的治理水平來安排稅率,企業難以承受。比如說,如果按照治理需求,每當量二氧化硫(屬于大氣污染物)需要收稅至少3塊錢,但企業感覺負擔太重。他表示,根據形勢發展,不排除繼續提高的可能。

  因此,雖然《意見稿》規定的稅額標準與現行排污費的征收標準基本一致,但各地調控空間大,而且對排放超標的行為懲戒力度加大。省級人民政府可以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在規定的稅額標準上適當上浮應稅污染物的適用稅額,并報國務院備案。而且,污染物排放濃度值高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標準的2倍計征;污染物排放濃度值高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的,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標準的3倍計征。

  根據《意見稿》,環保稅的重點監控(排污)納稅人,是指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冶金、建材、采礦、化工、石化、制藥、輕工(釀造、造紙、發酵、制糖、植物油加工)、紡織、制革等重點污染行業的納稅人及其他排污行業的重點監控企業。這意味著,一旦環保稅征收,上述行業將受到更顯著的影響。

  同時,過去由環保部門自收自管的排污費征管模式,也將改為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協同、信息共享的環境稅征管模式。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環境稅是非常專業的稅種,單單依靠稅務機關無法實現充分征管,例如如何測算應稅污染物的計稅依據本身就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征收環節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此外,《意見稿》中,稅率充分考慮了污染物的種類,采取定額稅率方式,避免對企業造成過大的負擔,而且在環境稅制設計中,可以根據經濟運行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來進行調整,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得環境稅更容易被各方接受。

  《經濟參考報》記者還了解到,環保稅很有可能會設計成中央地方分享稅,稅收大頭有望留給地方。專家指出,按照財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原則,環境稅稅收留給地方是合理的。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心,一些地方可能會將其作為招商引資的一種手段,通過稅收優惠來實現招商引資,這可能會影響環境稅的實施效果。

  在蔣震看來,環境稅立法除了一些稅制要素之外,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對環境稅的功能定位,這是決定稅制要素設計和征管模式的基礎和前提。《意見稿》明確提到“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節能減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稅制設計和征管都要圍繞這個功能定位來實現。所以說,環保稅法的主要功能是保護生態環境,其次是通過籌集收入來發揮市場公平作用,保護、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使用先進生產技術,減少“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即污染排放大的反而成本更低、反而更有市場)。

  此外,環境稅改革和其他稅種改革要協同,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穩定稅負”要求。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