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郭萬達:“港深國際大都會”!深港合作的戰略愿景
時間:2016-06-06 15:29:52  來源:綜合開發研究院 

    2006年,綜合開發研究院曾舉辦過一個深港合作論壇,當時就提出了建設“港深都會”,到現在正好十年。這十年深港兩地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地合作雖然有很多曲折,但交流融合的程度是越來越深。

  下一步如何推進深港合作?在我看來,具體各個領域的合作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個大的愿景,沒有一個大的戰略,沒有一個可持續的機制,各方面對深港合作的認識不到位,那合作起來就會很困難。要有一個像“一路一帶”這樣的戰略規劃,推動起來就有一個目標,大家的認識就凝聚起來了,事情就會好辦些。

為什么要提出“港深國際大都會”概念?

  我認為應提出“港深國際大都會”這個愿景,因為這個目標是可期待、可規劃、可報告的。十年前,沒有用“國際大都會”,只叫“港深都會”,現在完全可以用“港深國際大都會”了。因為今天提“港深國際大都會”和十年前提“港深都會”的背景、條件、意義和時機都大不一樣了,今天提“港深國際大都會”更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我覺得現在在這個圓桌會議上明確提出“港深國際大都會”的愿景,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建設規劃的目標,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大都會的城市形態在國際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城市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必然發展為都會區,在國際上就叫“Metropolitan Area”。今年4月份我去東京考察了東京都會區,發現東京就是打破行政阻隔,要素之間能夠流動,通勤非常方便。去年底到首爾,坐著地鐵去看,感覺各個區域的分工都很好。紐約、倫敦等都是大都會區的形態。香港和深圳應是更有條件走大都會區的發展形態。

  其次,國際上的大都會不僅只是產業的合作,更多的是規劃、協調、通勤、統計、人口、婚姻、民生的問題。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來講這都是港深兩地需要的。有人說香港人不看GDP,不看經濟,我認為經濟和民生不是一回事,你可以不講GDP,但你不能不發展經濟,不能不講民生,民生在香港是一個大問題,民生里面包括交通、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這和產業、人口、基礎設施都有關系,這些香港民生的問題都需要改善,與深圳也都有關系。

  再次,現在港深也發展到了需要推進大都會區建設的時候。未來十年,珠三角的軌道交通要連在一起了,香港要不要連通?原來香港建高鐵時還爭來爭去,將來我們的城軌都不等你爭了,我們自己連在一起了,你再不連通,將來更麻煩了。從國家的層面看也是需要的,國家現在特別希望香港有長遠規劃,也特別關注香港的民生問題,港深國際大都會建設就是長遠的規劃,是長遠的問題。

踐行“港深國際大都會”愿景的基礎是什么?

  如果把“港深國際大都會”作為重要的戰略愿景,建議要做幾件重要的事:

  第一,雖然港深政府層面有常態化的溝通機制,但還不夠,各個部門都應有常態化的對接工作機制,包括兩地的規劃部門、交通部門、教育部門、環保部門等。首先是非常有必要成立一個跨境的規劃委員會,重要的交通規劃、城市發展、基礎設施要對得上。倫敦的國際大都市有一個規劃委員會,舊金山灣區也有一個規劃委員會,規劃的協調是大都市區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第二,啟動重要的民生工程的建設,要有點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口岸的改革、通勤的便利、交通的銜接等。我上次從皇崗通關,花了一個半小時,照理不應該這樣的。兩地之間應該加大力度,雖然都在談,也有改進,但改進沒有變化快,這個變化就是跨境的客流量的增加,需求比過去大很多。

  第三,我認為大都會區的統計很重要,紐約大都市區、東京大都市區,其實是一個統計的概念。因此,應建立港深國際大都會區的統計體系,要統計出來,其規模、人口等各項指標在國際上都會有影響力。

  第四,各種要素比如人員、資本、科技、產業等如何流通。通過大都會區的建設促進要素的流動,不僅促進香港的服務業北上,也推動深圳和內地的高端生產要素流向香港,為香港帶來更多的新產業、新就業和新結構。雖然產業是市場的事情,但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提出這個愿景以后,這些事就好辦了。如果再能夠提升到國家的重要層面上來做這個事,好多事就比較好做。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應明確把港深國際大都會的愿景提出來,成為港深合作的重要目標來規劃、來落實。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