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到底面臨哪些挑戰,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十分突出:
第一,美國等發達國家出于自身利益對我國的對外投資施加眾多干擾,加大了我國對外投資的風險。第二,相當一部分東道國的整體投資環境惡劣,對項目投資收益造成巨大影響。第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融資困難。一是因為投資對象國本身缺少資金,而我們自己的企業又很難在國際市場融資。二是我國的金融機構還處在國際化經營起步階段,很難為企業海外融資提供幫助。此外,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偏低也制約了企業融資。第四,政策性資金支持難以形成合力。雖然很多項目都有一定的政府戰略指導性,政策性銀行也會捆綁援外資金給予項目支持,但這些資金間不相同屬,致使支持效果大打折扣。第五,企業自身國際化經營能力較弱。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在重大項目上往往采取上層路線模式,但很多發展中國家國情復雜,僅與高層人士合作,不足以支持項目開展。
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投資風險防范機制,加強風險預判,采取各級仲裁等通行手段維護權益,并充分和善于利用多邊和雙邊的法律法規、貿易體制規則解決問題。二是積極推動合作模式創新。在宏觀層面上針對不同類型企業提供不同的政府支持策略,鼓勵企業采取新興的投資模式。其中,企業抱團“走出去”,建設園區形成產業鏈條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中國企業要想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構建“以我為主”的區域性產業鏈和價值鏈,就要更多地與當地企業合作,將他們納入到我們的產業鏈之中。三是充分發揮對外援助的支持作用,更好地進行頂層設計,將海外援助與“走出去”相結合。四是完善融資機制建設。從監管規則、操作層面上落實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導向性目標,抓緊制定能落地、可操作的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