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部發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營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網約車出現騷擾、吸毒、超速等方面投訴,經營者應暫停該駕駛員提供服務,認真調查核實。
上周,網約車被賦予合法的“身份”,網約車司機終于可以理直氣壯“約”起來了,說不定還會有更多想用私家車掙錢的朋友“躍躍欲試”。不過,網約車合法歸合法,其在發展中遭遇的“成長的煩惱”仍待解決。
相比于性騷擾、猥褻等嚴重違法案件,信息泄露是其中“不算起眼”卻又更具存在感、出鏡率更高的一個。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網約車“加盟”門檻低,遇到一兩個奇葩也是情理之中。但消費者給差評之后,司機一言不合就打擊報復——電話辱罵、短信炮轟、詛咒恐嚇,更“任性”的還敢將顧客信息掛上黃網!
約車需要電話號碼,信息暴露看似難以避免的事,但“差評遭報復”這事真的無解嗎?先看技術。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化解技術帶來的副作用,應該是新事物發展的常態。比如針對網約車安全問題,技術手段就不斷推陳出新,某約車平臺還專門上線了“緊急求助”功能,讓使用者一鍵求救。而差評問題也不妨在技術上進行探索,比如在程序設計上,對用戶信息、交易時間等進行保護,一旦選擇差評可以匿名,其信息對司機不可見;或者來個更干脆的,當交易成功,可以給用戶選擇“隱去”相關信息的機會,像出租車一樣,交易完成則相忘于江湖。
其次,還要有更嚴格的“家法”和執法配合。在網約車司機打擊報復的案例中,他們最慘的“下場”就是被永久封禁處理、賬戶被凍結,斷送“職業生命”。但網約車平臺眾多,一個平臺不成,或許還能“投靠”下一家。并且只要騷擾不算惡劣,往往并沒有太大后果。比如不久前,一位同行遭遇騷擾,她膚白貌美,因而收到網約車司機源源不斷的求愛短信,而她投訴后也只獲得“5元現金券”的安慰,“癡情”的司機依然暢行無阻。可見,對于騷擾的懲處,平臺內的“家法伺候”必須更細致、更嚴格,更有針對性。除此之外,還要有部門執法的配合。當前,電話辱罵、短信炮轟還往往被認為是“鬧劇”,被以為是個人恩怨,其實,很多報復行為已經侵害了消費者的人身權益,對于網絡消費中的權益保護,也需要相關執法部門重視、加強。
當然,除了這些“重拳”,也不能少了疏導。對于網約車司機而言,每一分評價都關系到自身收入,因此他們往往對此“視若珍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消費者因為誤會、“吹毛求疵”甚至惡作劇而給出差評,而司機則缺少申辯、溝通、調解的機會。因此,網約車平臺也不妨借助技術、服務團隊等為司機與乘客的溝通提供“舞臺”,讓對話、調解更便捷——多一些“出口”,或許就不會一言不合就挾私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