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如何推進小城鎮發展,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重要命題,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特別對當前小城鎮改革進行了剖析。
喬潤令表示,從1998年第一次提出發展小城鎮戰略到現在已經將近20年了,現在城鎮化主體已經從單純的小城鎮轉變為城市群。追溯源頭,小城鎮本身是農村工業化的產物,由鄉鎮企業發展后的產業和人口集聚形成。從這個角度看,如今的小城鎮呈現的特點之一是,其繁榮程度與其前身鄉鎮企業發展程度有直接關系,比如江浙地區,依靠之前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打下的經濟基礎,讓這些曾經的鄉鎮得以成為如今相對繁榮的小城鎮,浙江、江蘇的小城鎮對省份經濟的貢獻堪稱“三分天下必有其一”。此外,它還是我國最低級政府,是唯一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政府,是直接管民的最基層政府,也直接面對各種矛盾沖突。
喬潤令指出,目前,我國東部小城鎮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集聚了我國絕大多數的特色產業和2/3的旅游資源,小城鎮繁榮發展的程度決定了當地老百姓富裕程度。就我國現狀看,大中城市之間人均收入差別并不很大,差別最大的在農村。我們研究的結果是,小城鎮高度發達的地區的農民收入特別高。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小城鎮都比較發達,這些地方的農民就很富裕。比如,浙江寧波、嘉興等地的農民去年人均收入2.5萬,而全國農民平均年收入是9000余元,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發展小城鎮經濟尤為重要,因為對老百姓意義重大。
在小城鎮的建設中也出現一些挑戰。喬潤令認為,高度分化是當前小城市非常大的特點,無法用一個詞將我國全部小城鎮概括,小城鎮之間的差異遠遠超過城市之間。其中,東南沿海地區的部分特大鎮(人口5萬-10萬,財政收入5億-10億),已經發展成為中小城市規模,當前東南沿海地區大概有200多個此類小城鎮,其中有些小城鎮的財政收入甚至能達到40個億到50個億,已經超過中西部一些縣甚至地級市,但是它們仍然屬于鎮的級別。這也意味著行政管理體制與小城鎮本身產生了非常大的矛盾,這就好比孩子長大了,但是還穿著小時候的衣服,嚴重束縛了小城鎮的發展。
喬潤令還認為,小城鎮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低成本發展優勢也在流失。原來小城鎮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成本低,現在這些隨著發展都發生了變化,勞動力上漲,土地價格上漲,破壞環境也要面臨處罰,這些情況是當前小城鎮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當前經濟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小城鎮下一步發展面臨的產業選擇面臨著新的挑戰,水泥、鋼鐵、小商品等低端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勞動成本一提升就很難創造利潤了。加之原有的經濟體制發生改變,對應的是原有的市場模式也就不復存在了,國家經濟發展的走向也在改變,這些都使得中西部地區小城鎮無法套用東南沿海地區城鎮的發展模式,就連東南沿海的特大鎮,也不可能在原有模式上繼續走下去,相當于站在十字路口上,一些產業萎縮的地區、靠能源跨越式發展的地區面對發展方向束手無策,只能痛苦地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