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奧地利學者洛倫茲在其《人性的退化》第一章中十分深刻、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世界城市化的過程:“銷毀這片土地上所有的自然植被,然后鋪上水泥,或者最好在公園里鋪上草坪;如果還有一塊海灘的話,再用水泥砌起一道加固的堤壩,修直小溪的走向;或者如有可能,再讓小溪從管道中流過,最后再噴上農藥,以盡可能高的價格賣給一個順從并因被城市化而變得愚鈍的消費者。”
這樣的描述,相信人們都不陌生。30多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著實讓人們感受到了自然無形力量的警告與懲罰:熱島效應帶來的自然熱循環被破壞,讓“城市燒烤”有了另外一種解讀;土地硬化面積增加引發的城市洪澇,讓“城市看海”的調侃不再新鮮。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8日報道,今年在整個中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洪水影響了超過6000萬人,超過200人因此死亡,經濟損失達1470億元人民幣。地下水過度開采導致地面下沉、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周邊濕地系統退化,成為城市之殤。環境污染、徑流污染、大量污染物質排入水體,導致城市水循環受到破壞,魚蝦等生物減少,甚至絕跡,也讓“牛奶河”、癌癥村的報道觸目驚心。頻繁光顧的霧霾,在改變中國人出行習慣的同時,空氣儼然成為會呼吸的痛……
各種各樣的信號充分表明,環境這個大系統的承載力已經接近極限,正視問題,才不至于讓城市化這一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演變為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性開發,逼迫人們既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不得不在日益惡化的環境中求生存!
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被排在取法學習之鏈的最末端,可見古人對自然崇敬的心情。莊子的主張“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從樸素的角度點明了過度人為是對自然的戕害。等等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先人對于自然的敬畏。
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期的中國,路徑已經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調下有所轉變。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綠色城市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城鎮化將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這也意味著,綠色將成為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歷史階段,輻射滲入到經濟社會的不同范疇和各個領域,引領著21世紀的時代潮流。
今天,矯正人類活動的某些僭越之處,讓自然法則重新回歸,樹立敬畏自然的理念,理應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