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重慶城鄉統籌走“都市農業”路線
時間:2011-04-19 10:47:13  來源:和訊網  
城鄉統籌看重慶

建國以后,我國基本上采取城鄉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為中心,實行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業后農業,先城市后農村,先市民后農民;在制度設計上,構筑了二元結構,嚴重存在“重城輕鄉”傾向。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較突出,城鄉隔離使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導致“三農”問題的解決難度與日俱增。僅以城鄉居民收入為例,到2006年,我國居民人均收入達到7175元,為人均GDP的44.5%。其中農村地區人均收入3587元,城鎮地區人均收入11760元,城鎮居民收入為農村地區的3.28倍;而1985年城鎮地區僅為農村地區的1.85倍,表明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略有縮小,為3.23:1,但要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鴻溝,仍然任重道遠。

事實上,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城鄉統籌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與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某些城市問題、實現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00至1000美元時,便開始由工業“反哺”農業,而我國正處在這個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構建了比較健全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并以稅費制度的改革為標志,徹底地擯棄了過去通過農業提供工業化積累的源泉,而開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三化”帶“三農”:即以工業化帶動農民收入提高,以城鎮化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經濟效益增長。

步入“十二五”時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推進城鄉統籌,將是未來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而聚焦城鄉統籌,必然要聚焦重慶。

2007年3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對重慶的“314”總體部署中,要求重慶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之后國務院迅即確定重慶為全國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媒體稱之為“新特區”。作為“新特區”,重慶進一步確定了以“一圈兩翼”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格局。著力打造以重慶主城區為核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的經濟圈(“一圈”),加快建設以萬州為中心、三峽庫區為主體的渝東北地區和以黔江為中心、少數民族聚居的渝東南貧困山區(“兩翼”),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通過“一圈”帶“兩翼”,“兩翼”促“一圈”,形成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格局與運動平臺。

將重慶確定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推動西部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重慶加快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都市農業”——城鄉統籌的新選擇

在重慶“一圈兩翼”的格局中,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的“都市農業”將可以充分發揮橋梁作用,成為了解決城鄉統籌問題的一個新突破口。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它所包括的范圍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其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它產業的關系等,必須首先服從城市的需要并為此服務。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都市農業”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并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其農業生產經營明顯的表現為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進而達到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作為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游,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產業,“都市農業”體現了“城郊合一”、“農游合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方向,從而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等一道道難題,完美地化解在城市消費升級與環境改善的客觀需求之中,為城鄉統籌提供了新方案、新途徑、新選擇。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鈞先生指出,從現實意義來說,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在我國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它在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消除城鄉差別,振興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業從業者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都市農業作為城市經濟系統中的組成部分,有助于消除城鄉之間的價格剪刀差,消除城鄉差別,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將都市農業納入到城市規劃體系的同時,促進了社會主義農村的建設和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在城市化程度發展較快的地區,農民依靠出租房屋為生,都市農業可以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開拓城市居民的就業機會,為下崗職工提供許多再就業機會,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江津——重慶“都市農業”建設的大膽實踐

“都市農業”發展已經得到了重慶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重慶市長黃奇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要“建成一批特色農業園區”。其中于2010年啟動的重慶(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是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市發展改革委員會確定的市級統籌城鄉集中示范點。園區規劃面積約為280平方公里,將建設成為集農業產業化、生態美好城鎮、主題公園、數字農業、循環農業等為一體的城郊型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和統籌城鄉發展樣板區。江津農業園區的建設充分體現了“都市農業”的發展思路,具有經濟、社會、環保等多重價值,有助于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副產品帶來銷售渠道,提高當地農業產品的知名度;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擴大勞動就業;可以疏散城市擁擠人口,減輕城市人口壓力;擴大城鄉文化、信息交流,促進農村開放;綠化、美化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環境質量。

“都市農業”有望成為資本市場“新寵”

根據目前的經驗,當大城市人均GDP大約達到2000—3000美元的時候,就可能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據此標準,中國已有眾多大中城市步入了 “都市農業”發展階段,并且隨著城鎮化的持續發展,還將有大批城鎮加入這一行列。同時,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中國擁有多樣的農業景觀、特色鮮明的農耕文化,為“都市農業”在的發展構筑了堅實的基礎。今后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提速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發展“都市農業”必定具有無比廣闊的前景,將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雖然“都市農業”前景無限,其發展必然需要資本助力。近年來,農業受到了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一顆新星。“一號文件”、“新36條”、一行三會指導意見等利好政策的接連出臺,為資本進軍農業領域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無論是PE、VC,還是產業基金,紛紛掀起了農業投資熱潮。尤其是2010年,風投在農業上的投資呈現爆發性增長。據投中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私募股權機構投資于農業項目的金額僅為0.56億美元,而2007年,這個數字猛增至3.96億美元,到了2010年,其投資金額達14.89億美元,這一年的投資金額超過了前4年的總和。2010年,一系列大手筆的涉農投資事件都受到了廣泛的矚目,例如,黑石集團牽頭以6億美元投資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新希望推出10億元農業投資基金等事件等等。

隨著政策對農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升級以及農業投資的持續升溫,“都市農業”必將成為資本市場新的投資熱土。

借“渝洽會”東風 建“都市農業合作平臺

2011年5月19—22日,恰逢第十四屆中國(重慶)國際投資暨全球采購會(簡稱“渝洽會”)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渝洽會”由國家商務部、國務院三峽辦、中國貿促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重慶經濟領域第一盛會。2010年“渝洽會”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836家跨國公司、1270多家國內大型骨干企業、9300余家中小企業參展參會,進場觀眾超過30萬人次。活動期間舉辦了40多場研討會、推介會和對接活動。

借助第十四屆“渝洽會”的東風,“‘都市農業’——重慶城鄉統籌實踐的江津選擇暨重慶首屆‘都市農業’投融資對接會”將于2011年5月17-18日在重慶隆重舉辦。本次會議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與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承辦,重慶市發改委與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協辦,得到了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美國熙可集團等官方機構、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大力支持。會議將邀請來自農業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學會都市農業與休閑農業分會、重慶市發改委、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等官方機構及協會團體的嘉賓,就中國“都市農業”發展的現狀、趨勢與政策做詳細闡述,另將特邀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領導介紹“都市農業”為何成為江津統籌城鄉的選擇。同時,還將有來自招商銀行、重慶市金融辦、重慶市地票交易所、重慶市三峽擔保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德意志銀行、中國共富產業扶貧基金等金融與投資機構的各路代表,就“都市農業”的投資前景進行充分的探討,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分析“都市農業”的商業價值潛力。此外,美國熙可集團、ADM集團等知名跨國企業也將到會,為重慶(江津)現代農業園區的企業發展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獻出寶貴經驗。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