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以來,圍繞互聯網外賣平臺的種種黑幕屢屢被媒體曝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相關部門也展開了一系列整治行動。然而,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證照缺失、衛生臟亂差的情況依然存在。(9月8日人民網)
報道顯示,記者在美團外賣上隨機搜索的一家麻辣燙商家,不僅公示照片上的地址不同于登記在外賣平臺上的地址,而且餐飲業必須具備的“三證”也不齊全。已有的兩證居然還是過期的!商家廚房“垃圾遍地”、“污穢不堪”,但卻是美團外賣的明星商家、專賣商家。更有甚者,一些商家不能稱之為飯店,只能稱其為黑作坊。這些黑作坊披著公司的外衣,打著外賣平臺的“遮陽傘”,沒有正式的店面,不開門迎客,只通過外賣平臺接單后,聯系其他店家,由其他店家快遞送餐。
不可否認,網絡訂餐方便了大眾的生活,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夠使人們足不出戶、飽食三餐。但網絡訂餐是一個新興行業,新行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新問題。外賣行業的種種亂象,透露出監管的滯后和漏洞,亟需構筑“三位一體”的監管網絡加強網絡訂餐的安全保障。
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強政府監管。外賣公司以盈利為目的,利益的誘導下,外賣平臺對加入的商家自然是一路放行、一路“綠燈”,準入的的資格審核就是走過場。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對實體店的資格審核,防止一些不良商家渾水摸魚,造成魚目混珠的局面。這是嚴把資格關。為了進一步監管實體商家,防止它們獲取合法開店資格后“偷懶”,以為開店后就萬事大吉,相關部門應進行事中檢查,可以通過不定時抽查、專項檢查等方式嚴把質量關。當然,無論以何種方式發現問題,事后追責必不可少。此外,加大對外賣平臺的監管,防止外賣平臺成為問題餐館的“幫兇”,及時發現外賣平臺的違法違規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相關部門(主要是工商行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部門)應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其次,外賣行業應加強行業自律。之前曾報道出不少外賣公司砸錢圈用戶的情況,有些外賣平臺甚至通過廣受詬病的競價排名方式牟取利潤。一個人行穩才能致遠,一個企業同樣行穩才能致遠。外賣公司不能唯利是圖而罔顧社會責任,外賣行業不能缺乏自律而病態發展。“國有國法,行有行規。”外賣行業方興未艾,但各種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外賣行業的行業自律規則亟待出臺。這不僅是民眾的呼聲,更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30日,百度外賣首發《第三方網絡訂餐行業自律公約》,可謂走在行業自律的前列。但是,不僅外賣平臺與商家之間應有規約,外賣公司之間更需要規約。通過行業自律,對準入商家的資質進行實質性審查,而非流于形式;建立消費者投訴渠道,及時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消費者;與相關管理部門對接,發現違法商戶,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等等。
最后,民間力量應加強社會監督。食品安全牽動著全社會的心,網絡訂餐的食品安全更加不可忽視。如果說在餐廳就餐時尚有看得見的監督,那么,網絡訂餐則是無從知曉店家情況的。即使外賣平臺有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很難保證這些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食品安全,亦是人人有責。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輿論監督的力量,及時曝光那些不良商戶和不負責任的外賣平臺。社會上多一絲監督的陽光,就會少一片陰暗的黑幕。當消費者因問題餐館受到損失的時候,也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從另一個側面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