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過去的一年,房價在人們的猶疑與觀望中繼續上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7月,北京四環路以內住宅期房均價為每方米3.4萬元人民幣。房價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的住房和房地產業,一直存在房價上漲過快(含房價過高)、投資增長過快和大套型住房比重過大三大突出問題,房價上漲過快則尤為突出。”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包宗華日前說。
中國政府及時地發現了這三大突出問題,并于2003年開始,拉開了房地產調控的序幕。“遺憾的是,國務院的調控要求沒有很好地落實。直到2009年和今年初,一些城市的房價仍在猛漲。”包宗華說。過去7年,不少城市房地產調控“雨過地皮濕”,搞成了“空調”,搞成了“調漲調漲再調漲”。 去年末至今,國務院連續采取措施,并以今年4月發出的“10號文”為代表,把住房問題提到了關系國計民生的高度上。9月末相關部委的新一輪調控,進一步細化了“10號文”的內容。包宗華認為,“調控新政”決不能再重蹈“空調”的覆轍,不能再因調控會帶來一定幅度的房價下跌和建設規模縮減而猶豫動搖,而要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阻力,切實地把宏觀調控的要求落到實處。
中國政府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包括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土地、財稅、金融政策,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引導市場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促進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給結構,滿足多層次的住房需求等多方面。如住房保障建設初顯成效,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解決800多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410萬套,占年度計劃的70%。
值得關注的是,本輪調控除了運用市場機制的手段,還加強了對地方政府的監督和問責力度,對省級人民政府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工作進行考核與問責。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進行約談,直至追究責任。溫總理在國慶招待會致辭中再次強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保持房地產價格的合理和穩定,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