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鎮化建設工作,堅持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加強組織領導,持續推進改革,加大資金投入,狠抓工作落實,城鎮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目前,長嶺縣城鎮面積39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24.9萬人,城鎮化率為40%。
一是突出規劃先行,明確城鎮建設發展定位。近年來,長嶺縣結合西部新城區建設和“三城”創建工作,按照三十年不落后的要求,編制完成了《長嶺縣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各類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確立了“一核”“三支撐”“七節點”的城鎮化體系。長嶺縣22個鄉鎮政府完成了地形圖測繪,太平川鎮、太平山鎮等6個鄉鎮完成了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其他建制鎮的規劃修編工作也已啟動。縣城區在完成城市總體規劃新一輪修編的基礎上,先后組織編制了《長嶺縣城中心城區供熱專項規劃(2009--2020)》、《長嶺縣城區燃氣專項規劃(2009--2020)》等專項發展規劃。按照“拉大框架、拓展空間;優化生態、彰顯人文;時尚開放、疏朗通透;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規劃理念,將建設用地發展方向確定為向西和向南發展,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調整為2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增加至25萬人,城區道路總體布局為東、南、西、北環路,環路以內為“七橫十二縱”的道路格局。同時,確立了“雙軸、四區、五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和“三橫三縱四環”的道路交通網絡。
二是不斷加大投入,城鎮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嚴格按照“改造老城區,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思路,建設了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龍源山文化廣場,結束了縣城居民無大型休閑娛樂場所的歷史,極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成功跨入省級“園林城”行列。新建和諧大街、永久路和萊薰路向西延伸等新城區道路6條8公里,拉開了新城區框架,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10年7平方公里拓展到14平方公里,中等規模城市初具雛形。集中改造破損道路21條14公里,硬化街路巷路、鋪設彩磚21萬平方米,老城區道路通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增城市綠地31萬平方米。新建改造供熱管網108萬延長米,城區供熱能力達到380萬平方米。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高效運營。開發建設商品樓房180萬平方米,拉菲九號院、億科?尚城國際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區相繼建成。惠州商城家居、裝潢、建材市場初具規模,市民認可度不斷提升。縣城東出口汽車經銷規模不斷擴大,高端汽車消費市場初步形成。
三是突出產業支撐,力促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輔相成。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充分考慮長嶺資源實際,突出發展主導產業,注重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建設,同時,城鎮化的發展也有效地促進了產業集聚。根據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分別建設了太平川工業集中區、長嶺環城工業集中區、天然氣開發利用工業園區、松原市長嶺汽車配套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了能源及裝備制造、油氣開發、農產品加工、化肥、建筑建材“五大主導產業”。圍繞園區及主導產業,縣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壯大產業集群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進了一大批規模大、效益好的項目落戶各園區,現有中糧集團、云天化、中電投、一汽集團等8戶國內外500強企業相繼落戶長嶺,各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產業集聚功能逐步增強,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
四是創新工作機制,城鎮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堅持建管并重,下大力氣狠抓城鎮管理,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整潔市容與市場繁榮的關系,實行定人、定崗、定責管理。特別是2015年,長嶺縣以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重點對主要道路進行了全面清理整治。通過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城區街路變得整潔有序,面貌煥然一新,環境衛生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形成了城開辦、公安局、工商局、衛生局等部門齊抓共管的格局。
五是推進配套改革,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戶口登記條件,堅持農村人口進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計劃生育、各種補貼政策不變,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使更多轉移到城鎮居住的農民就業,切實解決轉移人員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