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餐廳吃飯,門前會有大笑、微笑、平臉三種不同表情代表食品安全等級;到賓館住店,門前會掛著區分檔次的一星到五星級牌子。如今,到黑龍江省民營醫院看病的患者,也將根據醫院門口掛著的ABCD四級信用等級牌,選擇就醫。近日,由黑龍江省衛生監督局制定的《黑龍江省醫療機構信用等級監督管理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在全省民營醫療機構中推行信用等級管理。(9月19日 《人民日報》)
與公立醫院不同,民營醫院沒有嚴格的等級劃分體系,造成患者“兩眼一抹黑”,無法判定民營醫院的強弱優劣。正是看到這一漏洞,許多民營醫院不是埋頭鉆研業務、升級醫療設備,而是拼命在媒體上投放廣告,以制造很大、很強的假象,吸引患者就醫。而這也導致民營醫院的整體醫療水準長期停滯不前。給民營醫院信用評級,劃出ABCD四個等級,無疑給了患者一個衡量的標尺,使其能夠理性選擇醫院,避免在就醫過程中上當受騙。
事實上,民營醫院并非不想通過精湛醫術、良好的服務,吸引患者。只是囿于缺乏相互比拼的平臺,即使在業務和服務上在精進,患者也感受不到,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靠推廣、大批量投放廣告等盤外招吸引患者。可見,信用評級不止是一個行業標尺,更是民營醫院良性發展的促進劑,能夠激發民營醫院加強管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信用評級更有助于合理調配醫療資源。受“魏則西事件”等一系列醫療事故的影響,很多患者即使是治療頭疼感冒,也不愿意到民營醫院就醫。這造成大量民營醫療資源閑置。給民營醫院信用評級,促使業務精、服務優的民營醫院脫穎而出,不僅有助于盤活民營醫療資源,更能分流一部分患者,確保大醫院能夠集中精力“治大病”,更好的配置醫療資源。
民營醫院信用評級讓衛生監管“活起來”。受制于衛生監督人員有限,而醫療機構數量卻十分龐大,長期以來醫療衛生監管存在著“看不過來、查不完全、罰不奏效”的問題。這造成面對頻發的醫療問題,監管“疲于奔命”,卻效果寥寥,很難讓患者滿意。而制定民營醫院信用評級制度,則讓監管“活起來”。一方面相關部門可借用市場的力量,加強民營醫療體系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能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邊管邊幫扶,促民營醫院提質升級。
當然,信用評級主要是關注民營醫院的管理、服務、患者知情權、滿意度等方面,并不能完全反應民營醫院的綜合實力。而且目前民營醫院信用評級,還只是各醫院的“自選動作”,管理機關并無強制要求。而要彌補這些短板,就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做實民營醫院評級體系。比如,將醫院的手術成功率納入到評級之中;將評級體系有自選升級為強制,實現民營醫院評級全覆蓋,等等。
總之,衛生監管不止是監督和罰款,更是在于精細化管理。只有巧用市場之力、靈活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管好醫療衛生行業。從這個角度看,民營醫院信用評級,只是讓衛生監管“活起來”的第一步。相關部門更應建立覆蓋整個醫療系統的評級體系,促進醫院間良性競爭,進而引導醫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