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召開的遼寧省人代會上,省長陳求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收入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這種直面問題,不躲不閃,實事求是的做法在代表委員和群眾中贏得了廣泛贊譽。
遼寧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擁有如此高的聲譽,不僅因為“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重點工程有24個落戶遼寧,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量、60%的鋼產自遼寧,還因為從遼寧走出來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老英雄孟泰、“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以及從他們身上體現出的誠信務實、愛國奉獻、創新爭先的精神。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遼寧人的形象竟然不知不覺地和“忽悠”聯系在了一起。一位教授說,每逢參加全國性會議,都不敢介紹自己是東北來的,因為你一這樣介紹,對方馬上會跟一句:“呵呵,東北那疙瘩的,你們那全是大忽悠吧?”遼寧人形象遭遇逆轉不僅與“頭一年把人忽悠瘸了,第二年又把人忽悠苶了”的段子有關,也與極個別官員的數據造假行為有關。
數據造假不僅影響中央決策,而且影響遼寧形象。新一屆省委班子上任伊始就聚焦遼寧軟環境建設,不僅成立了以省委書記和省長任組長的軟環境建設領導小組,還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針對軟環境的省級地方法規——《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為政之要,莫過于用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嚴把選人用人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廉潔關,通過每一批次、每個崗位干部的配備,讓廣大干部群眾真切感受到省委在選人用人上的公道正派:讓“忽悠”的人沒有前途,讓跑官要官的人沒有市場,讓買官賣官的人受到嚴肅查處。從而樹起了風清氣正的新導向。
黨風政風是社會風氣的先導。當今世界已進入以文化論輸贏、以精神決勝敗的階段。一個國家需要精神向導,一個地區同樣需要有一種能夠為民眾認同、被外界認可,對內凝聚人心、對外放大影響的精神取向。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杭州的“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南京的“厚德載物、同進文明”,以及深圳的“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無不以其精準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成為傳承城市歷史、激發城市力量、引領城市未來的精神動力。遼寧將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不僅事關遼寧的營商環境,而且事關遼寧的振興大業。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自我揭短,坦陳不足,讓人看到了遼寧的底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