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年)》(草案)(以下簡稱《規劃》)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將在2020年,促使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5.03%,并從空間規劃、產業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公用設施配套等方面推動城鎮化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以“優化提升東南片區,加快發展西北部山區”為總體原則,在存量增量用地協同并進的前提下,保障城鎮化用地供應,并鼓勵農民進城。
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至2020年,肇慶市常住人口將達434.81萬人,城鎮人口規模239.27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5.03%;預計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7.39萬人,促進城鄉居民充分就業。人均GDP達到71500元,“十三五”期間均增長8%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0元,年均增長9%。
《規劃》提到,東南板塊以中心城區為載體,進行城鎮化供給側改革,依托于肇慶市中心的輻射力,通過端州—高要、鼎湖—肇慶新區和四會—高新區三大組團核心,推進組團融合、集約發展,統籌組團內部交通組織、產業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和形象,聚集人口和產業,建設引領市域經濟參與競爭的都市區發展空間。東南板塊將是肇慶市城鎮化改革的試驗地區,以四會為試點,示范帶動人口市民化推進;以高新區為試點,示范帶動產城一體化發展;以高要為試點,示范帶動宜居環境建設。
而西北板塊則要以縣城為核心形成人口市民化增長極,縣城要優化公共服務配套,加強產業帶動能力和宜居環境建設。從當前現狀數據看,西北板塊區縣(包括廣寧、德慶、封開和懷集)人口城鎮化速度開始明顯加快,增長率連續五年高于東南板塊。2018年末,預計西北板塊常住人口達到212.65萬人,城鎮化率為37.3%;2020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18.43萬人,城鎮化率為41.38%。
用地是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改革內容及保障手段。為此,該市將會通過土地供應增量存量協同并進的方式,為城鎮化提供保障。存量建設用地將會優化,通過二次開發、改造等,為住宅用地、產業用地、城鎮化配套用地騰挪空間。同時該市還將對新增建設用地進行嚴格的統籌協調,指標主要用于重大項目、民生工程、新產業和基礎設施,嚴控新增城鎮用地規模。
此外,該市還將進一步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發展,鼓勵農民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并建立城鄉權益置換平臺,鼓勵農民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為人口向城鎮集中、偏遠村向中心村集中創造條件。同時,力爭做到遷入一處新房,拆除一處舊宅,復墾一處宅基地,并將集中連片農田內的不符合村鎮建設規劃的零星村莊,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拆除。
《規劃》表示,各縣(市、區)城區、各中心鎮及有關部門要制定優惠政策,以住宅小區內良好的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及相對經濟的房價吸引鎮區及周邊農民到住宅小區居住,吸引農民進鎮落戶,實現中心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同時,將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確保進城落戶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權利。
產城融合是該市城鎮化的重要抓手。《規劃》指出,該市產業發展過程中應避免產業園區與城區的過度分離,導致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城區就業支撐不足和園城間產生嚴重的鐘擺式交通等弊端。產城融合發展應以中心城區和山區縣城區的城鎮化發展為基礎,通過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園區就業和人居環境,加強城區對于產業空間和產業經濟的承載力及服務能力,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綜合提高城市綜合服務能力,促進產業、城市、人的協調融合發展。
《規劃》還提到該市要在公共配套設施方面增加供應,建立以政府為主,社會參與的公共服務配套體系。完善和加強公立學校、醫院、社會福利,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府供給。對于民辦醫院、養老設施和教育設施的配套和使用,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優化市民化供給體系。在城鎮化過程中,該市還要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