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成235個集聚類社區,34.1萬農民搬進新型社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全省居首,“特色小鎮”次第綻放,入圍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美了新農村 靚了大青島
五年城鎮化歷程——
2012年 開展新一輪鎮域產業發展和社區建設規劃
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02個
新建農村住房2.7萬套
城鎮化率達到69%左右
2013年 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
開工建設102個新型農村社區和201個現代農業園區
2014年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爐
2015年 青島入圍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2016年 累計開工建設集聚類社區443個,建成社區235個,12.1萬戶農戶、
34.1萬農民搬進設施齊全的農村新型社區
累計開工農業類園區700多個,32萬社區居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1.53%,列山東省第一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青島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島市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和提高質量這個關鍵,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推進人口市民化、建設產城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特色小城鎮等方面取得新成績、邁出新步伐,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指出,要乘勢而為,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發揮本土優勢,積極尋標對標,扎實推進城鎮化試點,進一步振興城鎮經濟,完善城鎮功能,繁榮城鄉文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2012年,青島開展新一輪鎮域產業發展和社區建設規劃,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02個,新建農村住房2.7萬套,城鎮化率達到69%左右;2013年,開展了小城市培育試點,開工建設102個新型農村社區和201個現代農業園區;2014年,《青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爐;2015年,青島入圍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201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1.53%,列山東省第一……科學謀劃,扎實推進,青島城鎮化站在了新高度、走出了新姿態。與此同時,按照市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青島加快推進陸海統籌、城鄉統籌、南北統籌、重點領域改革的統籌等,推動青島縣域經濟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規劃引領城鎮功能升級
規劃先行,謀定后動。
青島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規劃之初便堅持全域規劃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產城融合增強城鎮化內生動力,堅持基礎先行完善城鎮綜合承載功能,堅持以人為本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管理創新提升城鎮社會治理水平。
系統規劃,提升品位。青島適時出臺《青島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構建“一核三帶多組團、山海田園生態型”大都市區,并對穩步推進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提高產業支撐能力、推進城鎮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等方面進行設計;入圍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后,青島乘勢而為,出臺《青島市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要點》,將試點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在戶籍、土地、產權、投融資改革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基本實現一體化,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示范”。
此外,《青島市農村新型社區和美麗鄉村發展規劃(2015—2030年)》確定,到2030年,青島市域范圍內6056個農村居民點,將發展形成城鎮社區510個、農村新型社區578個、特色村290個。《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意見》指出,將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抓手、城鎮化發展的新平臺,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50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生產生活融合的特色小鎮。
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青島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徑。“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對青島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進展情況進行了第三方評估,評估小組對青島市試點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青島市試點工作‘理念先進、規劃先行、系統推進、效果較好’。”市城鄉建設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特色小鎮”次第綻放
中小城鎮是吸納農業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也是優化城市體系的戰略關鍵。青島按照“一鎮一業,一鎮一特色”的要求,開展了特色小鎮建設試點。目前,已建成海青“茶園小鎮”、張家樓“油畫小鎮”、大澤山“葡萄小鎮”等一批特色小城鎮,帶動了小城鎮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形成了特色小鎮建設的青島經驗。
平度市大澤山鎮以大澤山葡萄品牌為依托,將山水特色、葡萄產業及歷史人文等元素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總投資3500萬元的“大澤·記憶綜合展示中心”開工,對特色建筑及周邊景觀打造提升;投資1300萬元,對大澤山風景名勝區重點實施拓寬改造長約8公里進山旅游公路以及4公里步行登山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8億元打造響山仙果村項目,打造集農業觀光、林果采摘、農俗體驗、農莊民宿、市民菜園、田園休閑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度假公園。”大澤山鎮黨委書記官祥斌介紹。
“合作社一期投資400多萬元,已開發100畝,建設種植大棚30畝,種植火龍果近2萬棵,是目前西海岸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采摘期間,平均日客流量數百人,日均收入過萬元。”在黃島區張家樓鎮鴻森林農業合作社,其負責人徐炳霞切身感受到了“油畫小鎮”建設給生態旅游產業帶來的生機。據了解,“油畫小鎮”張家樓連續舉辦多屆的國際藍莓節和世界藍莓大會,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11萬人次;達尼文化產業園的文化旅游項目,年游客量達10余萬。
根據青島市《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意見》,青島市特色小鎮建設采用高標準規劃,加強生態保護、景區保護,合理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其中,省市級特色小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旅游類特色小鎮按5A景區標準。目前,青島市特色小鎮建設已取得了良好開局,除李哥莊鎮入選國家特色小鎮外,城陽區棘洪灘動車小鎮、膠州市膠萊高端制造業小鎮、即墨市藍村跨境電商小鎮、平度市大澤山葡萄旅游古鎮、萊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
青島市還著力拓寬城鎮化投融資渠道。“將設立總規模不低于1200億元的青島市PPP發展基金,支持城鄉重點項目建設。到2017年底,青島市設立的老城區企業搬遷發展基金、股權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城市發展基金將分別達到600億元、250億元、120億元。”市城鄉建設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房子美了,待遇高了
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解決好“人”的問題是關鍵。
解決好“住得好”的問題,讓市民在城鎮生活更舒適、更便利,提高城鎮宜居幸福程度。“樓房蓋得很漂亮,天然氣、壁掛爐、太陽能、電暖炕都配齊了,不花錢就能住上新樓房。”即墨市劉家莊鎮天宮院社區70歲的賈蘭香,去年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后樂得合不攏嘴。老人高興地說:“社區也給入了養老保險,孩子就在附近的工業園上班掙錢,現在什么心事也沒有,有空就和老姐妹們去扭扭秧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開工建設集聚類社區443個,建成社區235個,12.1萬戶農戶、34.1萬農民搬進了配套有暖氣、燃氣、文化廣場、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的農村新型社區。引進企業參與社區園區建設,累計開工農業類園區700多個,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3億元,32萬社區居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同時,在農村新型社區和城鎮化過程中,更加尊重歷史、傳承文脈、順應自然,堅決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解決好“進得來”的問題,充分體現身份公平、待遇公平,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結合青島市全域統籌和城鎮化進程,市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明確城鄉一體就業創業政策的通知》等,通過政策調控,全市城鄉勞動者符合條件的均可享受就業創業政策。用人單位統一為農民工繳納“五險”,青島市農民工社保進入與城鎮職工“一體化”時代。同時,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納入了社區衛生計生服務體系。
補齊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短板。青島市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教育發展規劃、財政保障范疇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范圍。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共有18萬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校就讀,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23%。全市98%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
藍圖在前,持續發力。沿著《青島市農村新型社區和美麗鄉村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描繪的路線,瞄準“率先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十三五”發展目標,青島的新型城鎮化正在闊步前行,一幅壯麗的城鎮化圖景正在次第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