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5時45分,四川茂縣疊溪鎮新磨村新村組富貴山山體突發高位垮塌,有一百多名村民不幸被垮塌的山體掩埋、失蹤,36小時后,有四名遇難者身份確認,有15名早先的失蹤者被確認安全,失聯人員仍然有93人。(昨日《南方都市報》)
發生這樣的災難性事件,牽動了社會各界民眾的關懷,正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幫助”。包括我所教的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們,也在熱切地商議和了解,看是否能將自己所學用來為災民們提供心理援助。如果有需要,我相信那些年輕學生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災后積極的心理援助工作中;我也相信,除了我的學生們,社會其他機構、學校也熱切地期望能為災區民眾做些什么。
既然如此,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學教師,結合9年前參與汶川地震災后心理輔導的經驗和見聞,有必要將災后針對災民心理援助的一些專業常識告知那些熱心的志愿者們。心理援助或災后心理輔導,如果不能恪守如下常識,很容易就事與愿違,不僅沒能幫助到災民,反而添亂。
對于像山體高位垮塌這樣的“滅頂之災”,對于經歷或者親眼目睹災害現場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會在心里留下一些創傷記憶,并且帶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那么,心理志愿者們首先要了解經歷或親眼目睹了災難現場的災民,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沮喪、悲傷、驚恐、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是正常反應,不要試圖加以阻止或矯正。不恰當地介入災民自然的情緒康復過程,不僅無助情緒的紓解,反而可能強化和夸大負面感受,沒有問題反而給幫出問題。
其次,災民需要的社會支持是陪伴、理解和共鳴,不要用自己的狹隘經驗或書本里學的教條知識去不著四六地試圖“安慰”或“開導”。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靜靜地陪著他們,也好過不明就里地叨擾。
其實,大多數經歷了創傷的災民都會在經歷一個自然康復過程后而緩解、痊愈,欲速則不達。任何他人都不宜設置時間指標盡快幫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應尊重和配合他們自然的康復過程,心理援助志愿者們要做的只是因勢利導。
如果有些災民的災后應激反應過于強烈,或遷延時間過長,就需要讓專業的心理輔導工作者來接手評估、診斷,根據每例病人的情況治療,而不應該怎樣怎樣的一概而論。沒有取得心理咨詢專業的資質,或沒有相對豐富的專業經驗的志愿者,最好不要擅自處理,而應該幫助災民獲得專業的輔導幫助,以避免事與愿違,弄巧成拙。
對于接手并啟動專業心理輔導的志愿者或專家、機構,應該知道的是,對于那些具有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病理性反應的病人,絕非一次、兩次或少數幾次咨詢輔導就能治愈他們的病癥,大多數時候病人需要較長時間的連續心理咨詢治療。那么,在災后一時攬下的病例,能否有規劃、有預算地進行長期的咨詢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像過去那些災后心理救助亂象,災后短期內心理援助一窩蜂地擁上去,過三個月就作鳥獸散。
最后再提醒一點,那些陷入嚴重心理和情緒困擾的災民,促使和導致他們產生心理病理性反應的往往并不僅僅是災難因素;甚至有時候災難只是誘因。所以即便是提供專業心理輔導服務的工作者也應該充分知曉心理輔導的適用范圍,不逾界,不高估心理輔導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