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幾句吧,咱們也不要在這里耽擱時間了。”緊隨這句話,國家信訪督查組工作人員用短短30秒,“連珠炮提問”讓在場10余名地方官員從一開始的“振振有詞”瞬間變得無話可說。據報道,“整個匯報會氣氛瞬間凝固。”現場感十足的細節還原,得以讓公眾對此番國家信訪督查的過程有了一些直觀感受。南都報道,6月下旬,中央信訪督查組今年二次出發,分赴津晉吉蘇川5省市對40件信訪事項開展實地督查,此次督查聚焦房屋征收、拆遷和安置,國家信訪局于近日將督查結果在網上公開。
信訪,這里的“信”不僅是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以“來信來訪”的方式反映情況、表達訴求,這里的“信”也是一種信任和信賴,司法領域因此感慨社會上存在一種“不信法,信訪”的公眾情緒。中央新一輪改革序列之中,信訪制度改革的目標和步驟就是要從根本上實現公眾對于通過制度化渠道和法治化渠道解決糾紛的信賴,但并不代表信訪制度本身作為既定的公民表達訴求、反映情況的國家制度,就此放棄國家政權為民眾解決現實問題、進而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轉型的目標。
既然信訪所反映的問題存在,具體的現實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依然是一整套完整的信訪工作體系進行工作效果評估的主要依據和標準。此次信訪督查,是自2013年以來,中央信訪督查組統籌實地督查的第13批(現行模式督查是第8批)。看到信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循著具體問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和可行性思路,誠為各界所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信訪督查組的工作方式和態度,以及與地方被督查對象的短兵相接,火藥味十足,戳中問題的關鍵。
“信訪人為什么數次上訪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你們做思想疏導工作了嗎?除了幾名信訪人以外,涉及群體有沒有類似情況,你們做過了解嗎?保障房項目中途停滯,你們反思過問題所在嗎?你們一直在說是開發商的責任,你們想過沒有,開發商是誰監管的?這難道政府有關部門沒有責任嗎?”督查組的“連珠炮”,令公眾印象深刻,頗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督查組這一系列的發問令人看了提氣,以及此前中央環保督查組向對象直接、明確喊話“不要做表面文章了”等一系列不留情面的話語給人不一樣的觀感,不回避問題,點出問題關鍵所在,不給被督查對象留任何余地,是這一系列接地氣的督查方式獲得關注的原因所在。
社會治理方方面面,發現和解決問題并不如此前地方匯報的那樣艱難。“如果手續程序是規范的,通常不會有大問題”,這樣的認識可謂卑之無甚高論,問題在于對地方政府部門的執法程序如何才能做到程序合法、嚴格要求?這是信訪制度在發現和解決具體問題之外,最急需觸及的治理層面根本問題。督查組也可以像時事評論一樣追問問題癥結,這也得益于此次挑選督查組成員所秉持的“多面手”標準,既要有一定督查經驗,也要具備發現問題、找出方法的能力,“要吃透案情、找準癥結、真督實查,走馬觀花肯定行不通”。“找準癥結”不僅是信訪督查所應有的職責要求,把癥結直白無誤地說出來,同樣需要勇氣。說出問題所在,不回避導致地方治理亂象的責任尤其是追責,也不僅是對督查組成員的要求,更是督查制度所給予督查活動參與者的制度底氣。
說出問題所在,不給被督查對象以準備的時間和余地,這也應該是行政序列內自上而下的監督所應有的制度本意。以督查推動和督促地方權力運行的程序法治化,實現地方治理的現代化轉型,亦可視為一種權力自我革新的努力,督查不是常規的檢查工作、也不能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應付方式來化解。環保督查組被地方非法拘禁,信訪督查組不留情面地指出地方慣用應付的做法,都是在告誡地方權力的運行全過程:地方治理,再也不能按老辦法應付,到了徹底換一個面目的時刻。讓公眾親身體驗地方治理現代化的具體改變,才是改革的價值與真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