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第三次上調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彭博社將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分別提高了0.1個百分點;渣打銀行將中國年度經濟增速預期從6.6%上調至6.8%,并預計中國有望實現2010年以來首次加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彭博社、渣打銀行等國際機構及銀行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背后,源于漂亮的“經濟期中考試”成績單——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381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國民經濟運行呈現出明顯的穩中向好的趨勢,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還會繼續增加,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也會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誠如諸多經濟學者所言,6.9%的增速在全球來看都是一個不俗的表現,但是我們還是要全面地看待,這個6.9%的增速也應該放在新常態這樣一個大前提下來認識。
“穩”不是終極目標
主流宏觀經濟學對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健康的最重要的判斷就是“穩”,宏觀經濟增長過快則為“過熱”,反之則為“滯漲”,兩者都不是合意的結果。世界上公認的宏觀經濟政策三個目標:就業、低通貨膨脹、中高速增長。這也是發達國家緊緊盯著的三大經濟目標。
說到底,判斷宏觀經濟的“好”與“壞”,并不是一個冰冷的經濟數據,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只要實現了民眾就業、低通貨膨脹、中高速增長,就等于穩住了經濟的基本面,穩住了民生不僅實現了宏觀經濟的穩定,也確保了社會發展的穩定。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其他很多經濟指標很重要,但缺乏用來評價宏觀經濟是否穩定缺乏代表性。
從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就業增長、GDP增長、CPI等核心經濟數據十分搶眼。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業形勢持續向好。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多增18萬人,完成了年度目標的66.8%。
但是,“穩”并不是追求的最終目的,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向好變化的前提,實際上穩與進(變化)并不沖突。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中國宏觀經濟的穩,一方面是求進的基礎與條件,另一方面也來源于“求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求進”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供給側改革求進,優化各種資源要素的配置,實現傳統經濟動能的提質增效;另一方面則是以創新驅動求進,以創新實現經濟增長的新舊轉換。
不穩定因素仍存在
“三去一降一補”、結構調整等供給側“求進”,是中國宏觀經濟的“向穩”與“向好”的“壓艙石”。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產需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以來,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征更加明顯,上半年服務業的增速快于二產增速1.3個百分點,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達到54.1%,高于二產14個百分點。在需求方面,居民消費加快轉型升級,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和需求結構也在調整優化。
而技術進步,包括商業模式等社會科學的進步,則是一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沒有技術進步,最終經濟增長將會停止。令人頗為安慰的是,今年以來,市場主體競相成長,前5個月全國新登記注冊的企業同比增長14.7%,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1.56萬戶。新主體和新技術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成長,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不斷壯大。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2個和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了12.2%和32.2%。
不過,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在下半年經濟工作中,我們仍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才能實現全年的經濟平穩健康發展。